那是深秋的清晨,校园里飘着淡淡的桂花香。我站在三年级(1)班的教室门口,手里捧着精心准备的《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教案,心里既期待又忐忑。这节课是我第一次在语文教研公开课执教,主题是“品味语言之美,感悟秋之深情”。我知道,这不是一节普通的语文课,是我教师职业生涯中一次重要的“亮相”。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雨带来的色彩、气味与声音,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自然的热爱与生命的感悟。第一课时,学生已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生字,理清了文章结构。第二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进行迁移运用,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上课铃响,我深吸一口气,走上讲台。导入环节,我播放了一段秋雨落下的音频,配上钢琴曲《秋日私语》,配合几张秋景图,轻声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看到了秋天的颜色,闻到了秋天的气味。今天,请让我们闭上眼睛,再听一听,秋天的雨,还在诉说什么?”孩子们安静下来,眼神渐渐亮了起来。
进入品读环节,我聚焦课文第二自然段:“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我先引导学生圈出关键词,体会“扇哪扇哪”这个叠词的节奏感和动态美。一个小女生举手了,她说:“老师,我觉得‘扇哪扇哪’让我好像真的看到叶子在动,像在跳舞。”我立刻鼓励她:“你的感受真细腻,这就是语言的魔力!”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她的小脸红红的,眼神里更增添了几分自信。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活动:选择一种秋天的景物,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个比喻句。孩子们分组讨论,气氛热烈。巡视中,我发现四个男生在讨论“枫叶像什么”。有的说:“枫叶像火焰。”有的说:“像手掌!”……我没有急于评判,而是引导他们思考:“火焰让人想到什么?手掌呢?哪种更贴近你心中的秋天?”讨论交流最后,他们在作业纸上写下:“红红的枫叶像一只只小手掌,拍呀拍呀,拍来了秋天的欢笑。”小组汇报他们一起朗读了这个句子,全班响起了响亮的掌声。
在拓展环节,我提问:“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给谁?”我原来设计的时候想这个问题肯定难不倒学生,但回答的时候几个同学的答案都是相同,他们说: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给小草。孩子们的思维在这一刻被课文“困住”了。我意识到问题出在我的引导方式上——我过于强调“模仿”,抑制了他们的创造性。于是,我马上临时调整策略,出示图片:一片芒果树叶、一颗夏威夷果、一根狗尾巴草。看见图片,孩子们的眼睛顿时一亮,思维瞬间被激活。“秋天的雨把褐色给了榕树树皮,粗糙的树皮像老爷爷的脸,长呀长呀,长出了岁月的故事。”一个短头发的小男生孩子脱口而出这个句子。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教学机智的智慧所在。
教研员评课时说:“这节课最打动我的,不是完美的流程,而是你对学生的倾听与回应。你让语言学习回到了生活与情感的真实环境中。”另一位听课教师补充:“尤其是你在小组合作环节,没有直接发表请假,而是引导他们进行思辨,这正是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体现。”
这次执教经历,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觉醒。它让我明白,一节真实有效的语文课,不是教师讲得多么精彩,而是真正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让每一个孩子在语境学习运用时找到了表达自我的勇气。小女孩的发言、四人小组的讨论,以及榕树老爷爷的脸的比喻,都成为我了语文教学记忆中最亮的那颗星。
从价值性看,这节课除了知识传授,还进行了语言训练、审美体验、情感熏陶的融合。学生在课文品读中感受到了汉语的韵律美,在运用中体验到了表达自信,在讨论交流中学会了倾听与尊重。从人际交往角度看,我和学生们建立起了信任与鼓励的互动关系,教研员对课程的真诚反馈,也让我感受到来自组织的温暖与力量。
多年过去,我仍会想起那个秋日的课堂。我,也在那一节课程中,真正开始了一名语文教师的“成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