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加班到深夜,你可能正在 “工作陷阱” 里打转
“忙疯了” 成了当代职场人的口头禅。我们埋头处理报表、回复消息、参加 endless 的会议,以为这就是 “努力工作”,却在年终复盘时发现:能力没提升,职位没变动,自己只是成了一个更熟练的 “职场工具人”。
《能力陷阱》第二章戳破了这个残酷真相:我们越擅长做什么,就越容易被困在什么里。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因为 PPT 做得好,同事和领导的汇报都找你帮忙;因为 Excel 用得溜,部门所有数据整理的活儿都成了你的 “专属任务”。起初是成就感,久而久之却成了负担 —— 这些熟悉的工作占据了大量时间,让你根本没空去做那些真正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事,比如深度思考业务逻辑、搭建行业人脉、学习新的管理方法。
作者埃米尼亚・伊贝拉提出,真正的职场成长,始于 “重新定义工作”。这不是让你偷懒,而是要把精力从 “执行” 转向 “投资”,核心是做好三件事。
首先,从 “做事” 到 “成事”。别再纠结 “这个表格我做得多漂亮”,而是思考 “这个数据能帮团队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同样是整理销售数据,只会做报表的人是执行者,能从数据中发现新市场机会,并提出解决方案的人,才是在为自己的职场价值 “投资”。
其次,主动 “创造” 新角色。别等领导安排,主动承担一些超出当前职责的事。你是运营,能不能帮市场部写一篇推广文案?你是程序员,能不能给产品部提一个优化用户体验的建议?这些 “不务正业” 的尝试,会帮你打破能力边界,让别人看到你更多可能性。
最后,把 “人脉” 变成 “资源网”。很多人觉得搞人脉是 “走后门”,其实高质量的职场关系,是信息和机会的通道。别只和同部门同事吃饭,多去参加跨部门会议,和行业里的前辈交流。你永远不知道,一次偶然的聊天,会不会给你带来一个新项目、一个晋升机会,甚至是打开一扇全新的职业大门。
职场不是 “重复劳动” 的竞技场,而是 “价值成长” 的修炼场。与其在熟悉的工作里耗尽精力,不如勇敢跳出 “能力陷阱”—— 少做一点 “擅长的事”,多做一些 “值得的事”。
毕竟,决定你未来高度的,从来不是你把现有工作做得多好,而是你有没有勇气和智慧,去定义属于自己的 “新工作”。从今天起,试着每天留 30 分钟,做一件 “不那么熟练” 但能提升自己的事,半年后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这个敢于改变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