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西游记,西游记大伙都熟悉,每个人都能说上两句,什么孙悟空大闹天空、三打白骨精,狮驼岭斗三怪,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但是这些都是来源于吴承恩版本和86版西游记,但是西游记这个故事可不是吴承恩写的,很早以前就有了。
唐太宗贞观元年,有一个不太老实的和尚,也就是咱们的玄奘法师,不知道什么原因吧,可能为了普度众生,也可能是为了自己出名,这都是咱们猜测,当时有禁令,不管那个,偷偷地越过国境,花费大概十七年嘛,人家说时年十七载,经历百余国。去天竺,也就是现在的印度,取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
弟子就问,这一路有啥好玩的不?玄奘向其弟子辩机口述西行见闻,并由他整理写成《大唐西域记》。
他的弟子慧立、彦琮又写成《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述玄奘取经事迹:为了宣传佛教并颂扬师父的业绩,他们不免夸张其辞,并插入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如狮子王劫女为子、西女国生男不举,迦湿罗国“灭坏佛法”等。此后取经故事即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愈传愈离奇。
在《独异志》、《大唐新语》等唐人笔记中,取经故事已带有浓厚的神奇色彩楣南宋的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始把各种神话与取经故事串联起来,书中出现了猴行者:他原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化身为白衣秀士,来护送三藏:他神通广大、足智多谋,一路杀白虎精、伏九馗龙、降深沙神,使取经事业得以“功德圆满”。
这是取经故事的中心人物由玄奘逐渐变为猴王的开端——猴行者的形象源于我国古代的志怪小说、《吴越春秋》、《搜神记》、《补江总白猿传》等书中都有白猿成精作怪的故事。
而李公佐的《古岳渎经》中的淮涡水怪无支祁的“神变奋迅”和叛逆性格同取经传说中的猴王尤为接近。书中的深沙神则是《西游记》中沙僧的前身,但还没有出现猪八戒。到元代,又出现了更加完整生动的《西游记子话》,其主要情节与《西游记》已非常接近。由宋至明,取经故事也经常出现在戏曲舞台上。
宋元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有《唐三藏》,元代吴昌龄有《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元末明初有《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和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
孙悟空不是单纯从石头记里蹦出来的,人家是有家人的,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祗(di-)圣母,老大齐天大圣,老二通天大圣,老三耍耍三郎;另外他还有个老婆,老婆是被掳回来的一位火云金鼎国公主,她被孙悟空掳回花果山,别看孙悟空那样,但是人家还是挺会疼人,偷过仙桃和仙衣,取悦这个压寨夫人。
在吴承恩创作《西游记》以前,取经故事已经以各种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吴承恩就是在这些传说、平话和戏曲的基础上,创作出这部规模宏大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