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定式这件事情,如果说以前我还没有清晰地意识到它对我的影响。那最近几个月,我开始从各种各样的小事里看到自己思考问题时的局限性。于是我开始观察自己的思维定式,也去读了有关思维定式的书籍,比如这本《破茧法则》。虽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局限性,这与很多因素有关系。但当我们有意去观察和拓展它的时候,也许能够让自己的思路在关键时刻打开那么一点点。
思维定式是怎么来的?很多情况下是我们从小到大被家长、老师、身边的亲朋好友“灌输”来的。小时候长辈教我们道理,长大了我们习惯于相信自己信得过的人所说的话和信奉的准则。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把被告知应该和认为对的事情写进自己的“基因”里,形成了所谓的定式。
而随着我们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认识的人多元起来的时候,会遇到越来越多“刷新认知”的情况。你肯定也跟我一样,无数次感叹过,原来这个事情还能这么看?原来……
我觉得这是好事。这些让我们感慨的情况,会让我们经历过后变得更加开阔。十年以前,我认定努力和奋斗最重要;而现在,我觉得相比那些,思路和方向可能在很多情况下是比迈腿走这个环节更重要的前置条件。
所以,听到不一样的声音,看到不同的视角,都是很重要的帮助我们打破自己思维定式的开端。我们总习惯强调创造力的重要性。可如果总是陷在自己更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事风格中,如何能够有想象力存在的空间呢?
听到和看到以后,分析、判断和思考是进一步的行动。我们其实只会接受自己认可的事情,认可了才会产生反思。为什么我的没有别人的方案好?如果你一直认为自己的最好,也就没有这个过程了。
冲击和反思过后,顺利的话自己会开阔那么一点点,说不定还不是永久的,因为原本的定式根深蒂固。所以,我觉得除了多看多听多想多积累,没什么别的好办法。
比如我之前一直觉得我在某些事情上缺乏想象力,现在觉得似乎好了那么一点。对比这其中的差异,是什么给了我想象的空间呢?我认为是这期间积累的、看到的他人的优秀方案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我根本都不知道还能这样,怎么可能凭空想象得出来呢?不可能的。
还有一点,有机会一定要亲手试一试。看和听都是积累,但做才是夯实的那一步。不亲自试试,我们就无从确定它是否真的好,是否适合自己。亲身试过,有些东西才能变成自己的。其实这个过程很有意思的。而我们也因此而越来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