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现在的小青年是真的忙得无暇顾及孩子,还是认为由于生活忙碌,退休的父母理所当然的应该帮自己带孩子。
昨天孙子下了幼儿园,儿子打来电话说他明天争取早点回来,把孙子接走,让我好好过一个母亲节。哦,明天就是母亲节了。于是,一直在想怎样度过,才算是好好过一个母亲节。等儿子接走孙子以后,与老公一起外出,吃一顿可口的美食;还是去楼下,喝一杯咖啡,或是去美丽的沙河边坐坐茶馆……但是,我觉得好好过的母亲节,应该是抓紧时间看书写作,因为这样的机会不多。
曾经常常在想驿站是父亲家,还是自己家,答案是肯定的。每周只有周五、周六、周日的三个晚上在锦苑,两个白天,要上楼给植物浇水,还要做点家务,想读书写作都得抓紧时间,锦苑是驿站。
而这周只有一天的休息,昨晚一个人带孙,没有时间看书。今天一大早,辅导孙子数学题,第一次教孙子减法,属于自己的时间是少得可怜。
我得到的母亲节礼物,一般都是礼金。礼金与礼物的差别,就是礼金少了用心和惊喜。以前每年的母亲节,我都会精心为母亲挑选礼物。这些礼物大多是柔软的内衣,或是漂亮的衣裙,带着五月的味道,每一次都给母亲带来惊喜。
有时,我还会把学生送我的鲜花送给母亲,每到此时,母亲总是乐开了花,五月的鲜花装点着母亲陈设简陋的房间……
今年的母亲节,我在孙子走了以后,再一次阅读《宴山亭·北行见杏花》,也有《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而我还是习惯《宴山亭·北行见杏花》,依据岳麓书社的出版,选编于清上疆村民的《宋词三百首》。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底,被金帝废为庶人的宋徽宗与儿子钦宗赵桓押送去五国城的途中,赵佶突然看见盛开如火的杏花,不禁百感交集,留下这首如泣如诉悲歌,也是北宋绝唱。故园今何在,从此天遥地远,只能在梦中寻找故乡。
阅读宋徽宗赵佶的这首词,总会想起南唐后主李煜的生命哀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李煜在七月七日,自己的生日之夜,吟咏了包含自己故国之思的这首词。“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以及“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在宋太宗看来,李煜表达的不是单纯的亡国之痛,而是明目张胆的挑衅,心怀叛逃之心。于是时年四十二岁整的李煜,命丧宋太宗命秦王赵廷美赐的牵机药。但是宋太宗没有想到的是,同样是他们宋家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于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死于五国城,时年54岁。庆幸的是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赵佶的棺椁被迎回南宋,葬于绍兴永佑陵……
窗外炽热的阳光,怎抵室内的清凉及书香弥漫。慵懒的午后,从五代十国的南唐,穿越到北宋,阅尽两代帝王的才情与亡国之痛。笑纳了儿子这份特别的母亲节礼物,不特别的礼物就是收到了儿媳120元的礼金和孙子深情的祝福。
“妈妈,月光之下,静静地我想你了,静静淌在血里的牵挂。妈妈你的怀抱,我一生爱的襁褓……”今天是母亲节,用清代蒋士铨的一首《岁暮到家》,遥寄天堂……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