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已走过的每个人生阶段,都会遇见鲁迅先生。小时候总是在课本中学习先生的作品,那是他难得充满了快乐的童年时光,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月色下的闰土与猹,看戏归来途中吃的罗汉豆。
长大一些再遇到便是他如同炬火一般唤醒民众的文章,辛辣讽刺、针砭时弊。穿着长衫却被人看不起的孔乙己,悲惨可怜的祥林嫂,在自我精神胜利法的安慰下日复一日生活着的阿Q。
等我不再使用课本了,又陆续会听到关于把鲁迅先生的作品从课本中删除的争论,也总会看到有人借着他曾说过的话或断章取义模仿他的语气发表些尖锐的言论。
无论何时,在心里总是将他放在很高的位置上,再到后来看《觉醒年代》,被那个年代的文人先生们所震撼,更是对他多了许多的崇敬。一直想要去读他的作品,但又怕自己还是无法领会到其中深意,想入一整套鲁迅文集,又怕闲置在家里反而心生愧疚。
偶然间看到《这才是我说的》这本书,封面上Q版的鲁迅先生形象设计击中了我。无论他多么高高在上,他也该是一个丰富多面的先生,并不总是口诛笔伐的战斗状态,我想这本书便是我见字识人的一个突破口。
这本书里收录了他的日记、书信、散文、杂谈、小说节选,还有一首打油诗,一共42篇作品,捧在手上感受不到太多重量,读起来却是他沉甸甸的一生。
他的日记记载很细,天气如何,收到来信,去谁家做客,又买来饼饵都一一记下,但却写得极简,常常是“十日,晴,风。夜季市贻火腿一块”便结束一日记录。
他的小说写得极好,我一向觉得能将短篇小说写得好的作家非常难得,这本书里收录的小说节选多是他写童年趣事,让我又重温了一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许多年前学过的课文此刻依然留存在我的记忆中。一行行文字随着我的目光掠过,与我记忆中的词句重合了起来,真是非常奇妙的感受。
他的散文与杂谈更是让我佩服,三太太的兔子与猫的故事一经发表,他便被扣上仇猫的骂名,他的回击原本只是风趣幽默,铺垫整篇以后,以生活琐事讽刺官兵对敌的消极政策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他写给许广平的信中又难得见到了属于他的柔情一面。
我总是在网上看到有人拿着“鲁迅说过,学医救不了中国人”来抨击国人劣根性云云,但实际上鲁迅先生从没说过这句话,他对我们的国家、青年恰恰是充满希望和期盼的,不然也不会呕心沥血振臂高呼。
未来他还会不会出现在课本中,他会不会被这一代青年人记住,他的作品会不会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皆未可知。但对于先生的尊敬,不该是过分的神化或魔化他,而是走近他,了解他。
一个真实的鲁迅,自然会被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