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大家都很熟知的理论——木桶理论。
一个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木桶最长的那块板,而是由木桶的最短板决定。
以这个理论为前提,做事应该多“补短”,这也是我们很多人的行事准则,比如性格内向不爱社交,各种看书报班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表达力;比如为了提升职场竞争力,逼自己学习并不喜欢的会计学考试等等。
甚至在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里,我们也一直奉行要补短板的学习方法。在中考、高考这样的以分数为选拔标准的竞赛中,偏科是致命伤,因为它会严重拉低你的总分,以高考为例,语数外能考到120分,理综/文综240分的话,就能拿到600分的成绩,所以我们一直在追求“均好型”选手,当然这里不是诟病这种学习方法,在当前这种竞赛模式里,这种方式反而一种比较好的策略能够拿到高分,但是问题就在于均好型教育忽视甚至压制了人的优势和长处发挥不出来。
虽然挤过了高考这场比赛,但是进入社会后,我们才会慢慢发现,那些混的好的,反而是把优势特长发挥到极致的人,尤其是这个自媒体时代,打造成一个有流量的IP或者有内容的大V一定是从个人的天赋或者优势为起点,比如你喜欢穿搭,你喜欢美妆,你喜欢美食,你在育儿方面有经验等等,都可以利用这些喜好做相关领域的博主尝试,但很多人苦恼的是,没有喜好没有优势,没有特别擅长或者感兴趣的事,所以发现孩子的喜好并支持他们在这个喜好上坚持下来发展成为自己独特的优势,才是打造个人差异化竞争力的关键。
把一无是处发展为及格远比从良好到进步耗费的时间精力多得多,也就是说,花了好大的力气只不过才赶上别人的起点,这种策略在战略上来说其实是不利于个人的竞争和发展的。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就曾谈到:
多数人都以为他们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其实不然。更多的情况是,人们只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即便是在这一点上,人们也往往认识不清。
然而,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只能靠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如果从事自己不太擅长的工作是无法取得成就的,更不用说那些自己根本干不了的事情了。
从一无是处到合格,从良好到优秀,
我们的教育擅长补足短板,却忽视了把优势和长处发挥到极致
做一个均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