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木桶效应是学生时代老师在课外讲过的一个概念。
说一只木桶,组装它的板长短不平,那么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理论。
这个理论常用在企业发展上,只有补足短板,水才能装得多。
老师提出来,则是希望我们多看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当时的我赞同这个说法。缺点会让我们犯下大错,是我们实现梦想的阻碍。
我性格自卑胆小,一直想让自己成为开朗自信的人。为了改变,做了很多努力。几年过去,效果一般。
如今青春逝去,回想起来要说后悔,便是这件事。
认定性格是自己的短板,积极改正它,而忽略了当时最主要的东西,学习成绩。
换个角度,后悔的真正原因是在补短板上没有取得成就。
耗费了大量精力,没有把自己变成理想中的自己。若我成功了,即使学习成绩一般,人生也可能不一样。
在最好的青春年华,没有补好短板,到三十岁还需要吗?
二
最近看到一个三十多岁的作者,举了当下活跃的企业家在公众场合失误的例子。
你看企业家在自己的领域非常厉害了,大部分人都比不上他们,但轮到另一些领域,或者面对常识性的东西,就出错了。
作者说,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克服自己的短板。然后他联想到自己,说自己的社交能力不行,出了不少问题,因此在努力克服短板。
他举的例子没有问题。但他的着眼处,我并不赞成。
这个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年轻了,短板没有完全解决,但有颗不服输的心,会继续努力。
我觉得他好像高看了自己。
企业家的名字被熟知,说明他的“长板”取得成就,得到大众的认可。他的不足之处虽然被人诟病,并不妨碍他已经取得的成就。
普通人可以嘲笑这些企业家的失误,若沉迷嘲笑,恐怕只是慰藉自己长久以来仰望别人的内心,并不能改变什么。
普通人之所以普通,大抵上就是没有长板,而短板至始至终没能补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花大量时间补短板,是否有效呢。
用名人犯常见错误激励自己要把“错”补上,还有种过于想当然的思维。
“错”是难以补全的。
例如动物学家识得千万个物种,但可能不知道如何养牛养马,你问他对动物很熟悉,怎么不知道呢。
可这就是术业有专攻。
一个学者知识渊博,却不会打蝴蝶结。我们嘲笑他这么简单的技能都不会。那么学者是否要以此为耻,补下他的短板,好不让人嘲笑他。
不但术业有专攻,更重要的是,知识是无止境的。学海无涯,吾生有涯。个人的一生能学的东西其实很少。
为了短板不被嘲笑,不断去克服短板,结果就一定好吗?无论是性格的短板,还是知识的短板,我都觉得这不是轻易能补的事情。
真想获得大众认可,发挥长处也许更有效。
三
我的失败在这里。花了大量时间补短板,在没有如愿的情况下,又没有自己的长板。
我转换观念,放弃补短板后,又花了大量时间找长板。
一句话说完的事,现实跨度是十几年。就是说,人生有十几年因为观念错误白白浪费了。
年轻时我们总期望无所不知,热衷尝试感兴趣的事物。这不算一件坏事,却要知道最好的求知欲望还是用在专注上面。
我总结的经验是,找到你的特长,不断优化你的特长,让它带着你闪耀。
对于那些缺点,如内向,不太爱说话等,我觉得接纳,承认自己是这样不完美的人,好过想把自己变成外向的话唠。
总之,于人生,短板固然不圆满,但长板值得依赖。
文/怪旅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