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总是抱怨“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道理懂很多,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道理懂了,那有没有行动呢?行动了,那有没有做到“持续行动”呢?明朝学者胡居仁的自勉联“苟有恒,又何必三个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于一日曝十日寒”,说的就是“持续行动”的理念。
1.先从做好一件事开始
不要想着一口吃个胖子,先从做好一件事开始持续行动吧,循序渐进才是持续行动最好的方式。哪怕是做同一件事,每个人的基础也不一样,有的人只要打个地基就能从平地开始盖楼,而有的人必须把泥塘里的水抽干,把坑填平才能开始打地基。也许你花费的时间和付出的努力更多,但只要持续行动,结果都会把楼盖好。
2.不害怕走弯路
因为这条路,时而是弯路,时而是直路,但都是我们自己的路。有人在你的脑海里种下了“不走弯路”的概念,于是你被牵着鼻子走。但是当你开始尝试避免走弯路的时候,已经在走弯路了。我宁愿害怕走不了路,也不害怕走弯路。做一个充满行动力、脑力爆棚的人,就不怕走弯路。成长的捷径就是迎难而上,成长的弯路就是找捷径。
3.茅草or硬柴
茅草是即时反馈,是喷薄而出的情绪、一触即发的决心、转瞬即逝的动力,起的快,蹿得高,落得也急。硬柴是真正能支撑我们成长的硬技能、真功夫、大体系。相比于即时反馈,体系来得慢,建好以后经久耐用、持续稳定。当我们想要火快速燃烧的时候,就点茅草,但是想要火烧得久,必须得有硬柴。生活蕴含了成长的智慧,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睛。
4.不以兴趣的名义“耍流氓”
现在很多人说自己对某件事情有兴趣,也许只是觉得这件事能赚钱,而且最好可以很快就赚到钱。但是在尝试后发现钱赚得没有预想中那么快、那么容易,甚至根本不赚钱,这些人立刻丧失兴趣。这根本就不是兴趣,只是冲动。很多兴趣爱好的确可以用来赚钱,但是钱不会来得那么快,因为兴趣爱好发展成个人技能需要时间。我们在做事情时应该理性思考在前进的道路上,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而不是只拿兴趣说事。在持续行动的道路上,兴趣作为原动力退居二线,臣服于目标,理智和行动扛起实现目标的大旗。
5.持续行动,改变靠的是涌现
改变是缓慢发生的,“秃头悖论”,当你感觉自己像秃子的时候,其实已经秃很久了。系统科学中有一个前沿方向叫“复杂系统理论”,里有一个“涌现”的概念,用最直观的话来解释,就是1+1>2。当你把许多不同的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整体会出现不属于任何一个部分的属性,这个时候,就发生了涌现。一只蚂蚁看上去很弱小,但是成千上万只小蚂蚁形成的蚁群却可以协作完成复杂又充满智慧的工作,比如找到通往食物的最短路径,建造庞大而精密的群居洞穴。涌现是在更高层次出现的新属性,不属于原有层次的任何一个部分,涌现在更高层出现,得益于下一层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好。如果单只蚂蚁不做好协同工作,所谓的意识,所谓的群体力量,便无法出现。
6.如果生活值得过,就值得记录
每天记录,行动留痕;每周复盘,自我修正;和自己对话,把思考呈现在纸上,然后跳出来分析,再把分析的过程和结果写下来。这种写作方式很像考试解题,不仅要得出一个答案,还要把解题过程写出来。如果你解答过数学题,那么你就会知道,解题过程不写在纸上,思绪容易混乱,思考会出现盲区。一且写下来,我们就可以站在高处审视问题,如果写作只是为了纯粹记录,就会变成流水账,只有加上分析,才能注入思考的灵魂。
7.对自己的大脑好一些
我们对吃什么食物,穿什么衣服特别挑剔,却好像没那么在意用什么样的信息影响自己的大脑。我们要防微杜渐规避一些信念,哪怕这些信念能给我们带来短期收益。但是长期来说,稍有不慎,这些理念就会让我们付出惨痛的代价。我们之所以会让这样的理念进入大脑,无外乎在某个时刻这些理念满足了我们某方面的需求,让我们尝到了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