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以前读书的时候,老师经常教育我们,长大了要有奉献精神,要奉献国家、奉献社会等等。
就那时的认知,怎么也想明白为什么要奉献。只管稀里糊涂的跟着老师说的去做,作文上也跟着老师说的去写。
后来长大了,工作了。单位领导在各种会议总结发言中都要强调,职工要有奉献精神,不要斤斤计较。
随着我对“奉献”思考的深入。慢慢的,我想明白了,接受了“奉献”这个概念,相信总是有人在奉献。
01 什么是奉献?
所谓奉献,就是不期望等价的回报和酬劳,而愿意为他人、为社会献出自己的力量。百度上对奉献的解释为恭敬的付出。
我的理解,奉献是付出大于索取或大于消耗的一种行为。奉献精神是一种爱,是对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
02 你相信奉献吗?
现在说到奉献,可能还是会有很多人不理解,说那是骗人的,哪有那么多无私奉献的人?
如果不信,我们来算一算账。
先算家庭账,每个家都有人在奉献。以三口之家为例,两个大人一个小孩。住宿条件越来越好,彩电、冰箱、空调、小车应有尽有,家庭财富在不断增加。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家庭总的累及收入大于累及支出。小孩肯定是处于消耗支出阶段,明显的是两个大人在付出,在奉献。
再说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交通条件、住房条件、医疗条件、安全条件、环境条件都在改善。总之,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在增加,我们的生活总体是一天比一天好。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所有人的付出大于所有人的消耗。
所有人当中,幼儿园的小孩和躺在病床上无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是属于单纯的消耗人群,进一步说明有人在奉献。
这下子,你该相信有人在奉献了吧!
03 谁在奉献?传递正能量,就是对社会的奉献。
两弹元勋邓稼先。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历史风云变幻,当祖国面临核大国的威胁时,邓稼先毅然离别妻儿,隐姓埋名,走向大戈壁,开拓祖国核事业。
20多年后,“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才重新现在普通人中间传扬。此时,癌魔却早注入他的肌体,生命到了尽头。他临终前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死而无憾!”
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从1958~1986年,由于严格的保密制度,黄旭华不能向亲友透露自己是干什么的,也没有回过一次老家探望双亲。直到2013年,他的事迹逐渐“曝光”,亲友们才得知原委。
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顺道探视95岁的老母。30年后再相见,62岁的黄旭华已双鬓染上白发。面对亲人,面对事业,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默默无闻,寂然无名。
数学家华罗庚。1950年,数学家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回到祖国。
他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其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
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
还有那些驻守边疆、保家卫国的人在奉献,那些坚守岗位的人、尽职尽责的人在奉献。还有许许多多平凡的劳动大众,都是在奉献的人。一切传递正能量的行动,都是对社会的奉献。
04 写在最后
我们曾经嗷嗷待哺,是父母的奉献养育我们茁壮成长。
我们曾经一无所知,是老师的奉献教育我们拥有智慧。
奉献,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奉献,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
我们长大成人,心怀感恩,以奉献回报社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添砖加瓦,筑牢基石。
我们年轻力壮的时候,应尽力的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只有这样,当我们老了,不能自食其力的时候,才能心安理得的享受别人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