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幸运的
文\程玲燕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再现了集市贸易的热闹非凡,市井生活的鲜活有趣,汴京的辉煌繁华可见一斑。“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深情眷恋着汴京往昔的繁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作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苏轼是幸运的。因为他生活的那个朝代经济、文化发展都达到空前高度,因为那个朝代的老百姓生活富裕、幸福指数极高,因为那是个连中外学者都向往的中国文人的黄金时代。
苏轼21岁中“进士”,25岁正式步入仕途。初入仕途,就得到宋仁宗的认可,赞誉他是宰相之才。不过,与他的政治生涯密切相关的是神宗和哲宗两位皇帝。
《宋史·神宗纪赞》里写到“求直言,察民隐,……励图治,将大有为”,神宗皇帝有再造汉唐盛世,富国强兵的远大抱负,他锐意进取、积极变法,又胸怀宽广,不信谗言,是一位难得的好皇帝。在著名的乌台诗案中给予了苏轼极大的包容和信任。苏轼虽数次被贬外放,但从他担任的职务来看,从杭州通判(相当于现在的特派员),密州、徐州、湖州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到中书舍人(为皇帝草诏书),足见神宗皇帝是很器重苏轼的。外放是对他的历练和保护,使他远离权利的集中圈,远离党争的残酷,神宗其实一直在等待机会对苏轼委以重任。
名相韩琦评价:“苏轼既有尊君爱民之志,又有安邦定国之策。文可以经邦济世,武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哲宗皇帝在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时,苏轼官至兵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军委副主席)和礼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文化、教育、外交部长)。能将文才武略集于一身,苏轼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地第一奇人!苏轼并不参与党派之争,只是他反对变法的激进,写了不少讽刺诗文,多次向皇帝递奏折指出变法的弊端,所以在给予了他厚爱的高太后去世一年后,苏轼即被贬谪惠州、儋州。
但我们都知道宋太祖立国之时就定下不杀文官的国策,蒋方舟在《我们为什么爱宋朝》里谈到宋代之“美好”有三:其一是国家善待知识分子,文官深受优待。所以苏轼虽一生在贬谪之路上颠沛流离,受尽小人排挤深受党争之苦,所幸性命无忧,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余党绪老师说:“被贬官……从文学创作看,却造就了一长串的名家名篇。……撇开荒谬的苦难哲学,客观地看,贬官们确实在贬谪过程中,更多地理解了社会,理解了生命。”苏轼不也在《自题金山画像》写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吗?可不可以说“贬谪”成就了苏轼,没有“贬谪”就没有苏轼的成长与蜕变?
被贬黄州时,苏轼的文学创作达到高峰,留下四篇最精的作品。外放期间,无论在何处,他都关注百姓生计,做利国利民的实事,备受老百姓的敬重,所到之处百姓皆夹道欢迎。灭蝗灾办医院,治理西湖修建苏堤,抗洪救灾亲力亲为,成立救儿会,打凿水井解决吃水难题,教彝族人民耕田、识别草药、摒除陋习,并培养了海南第一位举人……苏轼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以民生为本,极具民主精神和人道精神,比一般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更胜一筹。
苏轼出生于一个小康之家。他的祖父高大英俊、慷慨大方、人品不凡、生性自由、思想开通,不受世俗礼节的拘泥。苏轼深受祖父的影响,豁达乐观、恃才放旷、胸怀坦荡。他的父亲苏洵气质谨言、思想独立、嫉恶如仇,而苏轼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不移,遇到看不惯的人和事如蝇在食,吐之方快,这些性格特点很难说不受父亲的影响。《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见证了苏轼与弟弟子由的手足情深;兄弟俩一生渴望实现“夜雨对床”的约定;仕途之路上,互相扶持,人生之路上,互相慰藉。苏氏父子三人同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这样的荣耀,世上能有几家?
苏轼的幸运还来自于身边的女人。母亲程夫人喜读书,识大义,有范滂之母的风范,是苏轼的启蒙老师,司马光赞誉她“不愧为古代一贤母”。妻子王弗聪慧谦谨、知书达理、又有知人之明,无论在生活中还是事业上,都是年轻气盛的苏轼的得力助手,夫妻二人琴瑟和鸣,书写了最美的爱情,一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跨越千年,读之无不令人动情。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性格温和、知足惜福,视苏迈为己出,生育苏迨、苏过两个孩子,在苏轼宦海沉浮的职场里,和他同甘共苦,竭尽己力经营了温暖幸福安稳的家安放了诗人高贵的灵魂。朝云是苏轼三十八岁纳的妾,朝云以妾的身份陪伴他二十年。实际朝云十二岁就生活在苏家,苏轼教她读书识字,而朝云又极其聪慧。“一肚子不合时宜”的懂得是多么珍贵,朝云是他的红颜知己,灵魂伴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总得到历代皇太后的荫庇,所以总有逢凶化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幸运。
苏轼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爱吃爱喝爱玩爱扎堆,天才横溢又没架子。一生无论得意还是落魄,都有良师、益友陪伴。宰相韩琦、文坛领袖欧阳修、翰林大学士范镇皆对他赏识有加;和王安石虽政见不同,但他们是“君子和而不同”;婉约派词宗秦秦少游、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与他亦师亦友,志同道合;年轻的艺术家米芾与之雪堂论画,苏轼病重时,早已名声远扬的米芾亲送汤药;贬谪黄州与张怀民月下漫步,以“闲人”自嘲并自乐;卓姓佛教徒靠脚力跋涉去往天涯海角为苏轼及家人送信;同乡道人不辞千里之遥特意送来仙露“桂酒”;佛印和尚与之“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等诸多故事带给彼此多少快乐……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谈笑有鸿儒,往来亦白丁”,苏轼四海之内皆朋友。
综上所述,苏轼的幸运在于他生在中国文人的黄金时代,长于家风淳朴的原生家庭,手足情深、夫妻之爱滋养着他,朋友们无一例外真诚地仰慕、敬佩、喜欢他,甚至最不幸的贬谪之苦难,都成就了他。但如果他缺乏独特的人格魅力、没有经天纬地之才气,没有敦厚善良的美德,没有对美好生活的极度热爱,上文所说的幸运皆为空谈。
艰 难 的 旅 程
文\ 野川中学 崔丽华
居家防疫的日子总是有点憋闷的,时间久了,偶尔出门买东西,路边的花花草草都看起来格外亲切了。终于,疫情缓解,可以出门了。这个星期天,我们一家三口计划到我们高平的炎帝陵去看看。这个家乡的名胜我们还没有去过呢!
女儿在家久不出门,一下楼欢快的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地飞来飞去。“妈妈,快看,有花,真漂亮啊!”“妈妈,哇,我发现了一只蝴蝶!”“妈妈,小草什么时候都绿了?”……小脸上、眼睛里都是惊喜的光。我和老公跟随着她的发现,告诉她,我们今天要去的地方一定更美。女儿更兴奋了,拉着我的手就向小区外跑。
我们的车已经休息了一个月了,等我们上车坐好,老公开始发动汽车。一下,两下,车子一点反应都没有。老公一脸疑惑,再来,三下,四下,车子像被施了定身咒,还是纹丝不动。“糟糕,车子放的时间太长,电瓶没电了!”老公猛地反应过来。我心里一慌,怎么办?难道我们今天没办法出游了?女儿的小脸也一下子垮了下来。着急中,我忽然想起,小区附近就有一家汽车修理中心。到店一问,热情地修理师傅告诉我们,这是小问题,很快就能解决,这两个月因为疫情隔离,很多车辆长时间不用,都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果然,修理师傅一到,车子马上就好了。我提着的心放了下来,第一次出游,可不能半途而废。
终于上路了,老公随口感慨:“我们今天还真是出师不利啊!”这话说得我心里一咯噔,马上反驳:“怎么能这样说呢,人家修理师傅都说了这种情况多了,你可别乌鸦嘴!”老公好脾气得笑笑,接着开车。
炎帝陵我们都没去过,听人说顺着炎帝大道一直往北走就行,但毕竟没走过,还是开了导航。老公开车,我和女儿开始兴致勃勃地欣赏车窗外闪过的一棵棵行道树。走了一段路,我疑惑了,怎么不是炎帝大道呢?老公也疑惑着,可还是决定跟着导航走,导航总不会错。提着心又走了一段才发现,炎帝大道正在修路呢,难怪导航改路了。我吁了口气,导航没错就好!
心情放松下来,接着听女儿分享她的新发现。春日的风景真是格外美好,杨柳返青,娇花吐蕊,新燕筑巢,一片生机。女儿把脸贴在车窗上,一路惊叹,我的心情也飞扬起来,跟着她一起指指点点。突然,车停了下来,扭头一看,前方又在修路,往来车辆都拐进了一条坑坑洼洼的乡间小路。老公有点犹豫,还走吗?万一前面修路不通车了呢?要不我们回去吧,修好路再来。我看看了往来车辆,想着好不容易出来一趟,下了决定:“走吧,有这么多车,肯定能走!”
虽然继续前进了,但心里总是不踏实。我不再关注窗外的风景,开始仔细盯着前方的道路。女儿也停止了叽叽喳喳,小心地问我:“妈妈,咱们能走到吗?”看着女儿紧张中带着期望的眼睛,我半是安慰她半是安慰自己地说:“能,肯定能!”这段路确实不好走,旁边不远就是正在修的新路,新路修好这儿估计就要废弃了。路面很窄,到处是深深浅浅的车辙印,车辆开过就扬起漫天尘土。老公集中精力,小心翼翼地驾驶着。十多分钟后我们终于走出了这段崎岖小路,又回到了水泥路。可好景不长,有了没多远,居然又走到了还在修的路上。看着已经压平但还没有铺沥青的道路,老公再次停了下来,这次我也犹豫了,这么多地方修路,不会真走不到吧?再看看导航,我们已经走了一多半路程了,我咬咬牙:“再走走吧,不试试怎么知道呢?”好在这一小段路不长,我们顺利驶出了路口,进入村庄。
这一片村庄之间都是上上下下弯弯曲曲的坡路 ,应该是快接近炎帝陵了,胜利就在眼前。可我们转了一道又一道弯,似乎走了很久,还是没看到炎帝陵的路标,难道我们走错了?一家三口六只眼睛紧张地盯着每一个岔路口,仔细听着导航的每一次指示,生怕走错了路。终于,又转过一个弯道,前方竖着的一块儿路标进入我们的视线:炎帝陵景区向前。真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再往前,就是平坦宽阔的大道了。到达后一看表,路上足足走了一个小时!这路程可真长!
进入景区,步行在朝圣大道上,周围肃穆而宁静,似乎是一下子穿越到了历史的时空隧道中,一路的紧张与焦躁似乎都消散在了这宁静中。拉着女儿漫步在书画长廊,欣赏着或美丽或灵动的山水花鸟,或端庄或潇洒的书法名作。女儿的小嘴就没有合上过,不时赞叹着:“哇!这朵花真漂亮!”“这些山是真的吗?”“这个小猴子画得真可爱!”“这些字怎么写得这么好!”……还真是开了眼界!
走出书画长廊,我们穿过一座座大殿,瞻仰着一尊尊先贤圣像;阅读着一个个历史传说;给女儿讲述着一轮轮历史变迁。走出最后一个大殿,女儿满足地叹了一口气:“这里真好,我下次还要来!”我故意逗女儿:“来这儿的路这么难走,你怎么还要来?”女儿不舍地回头看了看:“这儿这么好,难走也没什么呀!”我和老公相视一笑,可不是,只要结果是好的,路再难走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