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与朋友换书,刚拿到书时,以为就是讲各种为工作的理由与一些维度,翻开后,就停不下,一个早上一直看完….
前些天,跟一些做咨询出身的专业人士聊天,因为他正在写一本人才管理的书,就问到我一个问题,如今在VUCA时代,很多企业家自身都不知道明天企业会怎样,组织战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那么对于需要怎样的人都完全不清楚,如何又可以去识别人才呢?
这特别符合目前企业现象与现状,如果谈具体的人才测评研发与工具,对于他来说一定是专家。
我谈到的观点其中之一正好是之前看到这本《你为什么而工作》一个角度,这本书从人的天性角度出发,40年前,著名的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提出,人类就是未完全进化的物种,所谓人类的天性,很大一部分是周围社会环境的产物。也就是说,人类天性更多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被“发现”的。
也就是说,我们完全是可以“设计”出人类的天性,主要就看我们希望设计出何种人类天性。
从总的人类发展来看,从之前历经2000年的农业时代,到近200年工业时代,进入到目前的信息与互联网时代,约50年,又接着即将进入下一个人工智能时代或者是量子时代或是想象力经济时代…..正是这种极快速的发展让我们有强烈的焦虑与不安全感,在这样的时代下的人类对比农业工业时代的人类又会有怎样的进化?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亚当斯密的观点基本都适用于那是绝大部分的企业管理,通过简单单一,分工细作的方式提升工作效率,因为他认为,人类愿意工作的唯一原因是工作能给带来的满意的报酬。所以在企业内,都是通过物质激励,薪酬福利,年终奖等外在的方式去驱动个体。
然而,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及下一个未知时代,这种外驱动力的方式已远远不足激发员工自动自发工作,更谈不上员工满意度与发挥个体最大潜能。并且,在丹尼尔.平克《驱动力》这本书中,用了特别多的实验与数据跟踪表明,用物质激励的方式反而会越来越削弱人类本身工作的意愿度。也就是说,社会动机与经济动机是相互对抗,而非互补性,而人类的天性本是希望在工作中寻求挑战、意义、成就和满足感的。
因此,在整个大环境趋势,快速复杂多变,诸多不确定性,人工智能在多领域的涉及,不再是需要听话照做,根据企业制定的岗位说明书去完成工作的人才,在新的时代之下,更需要有共情,共感,有创意力,艺术力等人才,再看看我们新禧一代,大部分不都是这样的吗,这就是,人类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人类在整个时代驱使下不断进化,这就是赫拉利在《未来简史》提到的从智人到神人。
回到上面问题关键,而对于新时代下的组织来说,需结合自身组织的基因以及发展阶段,不仅需要识别结合大环境需要的人才类型,更重要的是设计出何种的工作场所环境,激发他们内在的驱动力,自动自发工作,发挥他们内在的最大潜能,让他们寻找到工作中的挑战、意义、价值、成就与满足感。
而不是从物质的外驱动力去激发,这也就是我们职业动力项目最大的核心优势与价值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