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时候起便讨厌写作文,或者说是害怕,每每当我看到题目起,大脑便会陷入一片空白,似乎是有什么力量在阻止我记录我的经历、我的想法。就好像是一台一直以低功率运行的机器,你不能说他没有工作,但其效率和能力确实不高。
所以自小到大,我的每一篇文章在下笔前我都没有想好他的骨架,写写停停想想写写,文章多是不明开头结尾,逻辑混杂,所以很少得到过高分,尽管考试作文并不能很有说服力的作为评判标准,但我确实是个糟糕的写手。
因为总是显得很迟钝,又过分内向,儿时的老师总会在教育我这件事上稍稍用了点力气,印象最深的那次,是数学老师抓着我的头发把我狠狠的磕在了讲台上,磕歪了我半颗门牙,现在我只要张开嘴说话或者笑,门牙间那难看的缝隙便会展露给与我交谈的人,好在对方大多数时总是善意的,尽管如此,因为笑的很难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会在想要笑出来之前想想别的事,将笑意压下去,至少不露出牙齿。
父母对我倒是关爱有佳,小时候的我爱看书,当然这很大程度上在于当时电视改为机顶盒收视信号,租的房子没有接信号线,我唯一的消遣就是看看书,虽然有被迫的成分,但我并没有感到什么损失,现在回想起过去,也尤为珍重这段时光。
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杨红樱的马小跳、郑渊洁的童话、曹文轩富含美感的小说、哈利波特……这些书构成了我美好的黄金童年,虽然世界名著也有读过,但并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长大一点,或者说家里终于买到了房子后,我便很少再央求父母买书了,孩童的我保持着对事物的好奇,在面对有信号的电视那些精彩的动画片后,在家里安装了电脑看到网络背后的无限可能后,我把书放下了,童年的我尚且没有什么所谓自制力的把控,天性引导我向有趣的事物靠拢,我被掌控了。
后来读的最多的一本书是林清玄的散文集,那时是高二,这本书我来回看了八遍,在很多地方有了自己的理解,可能受了这本书的影响,当时写的作文多偏一点散文的味道,但我终究只是吸收了点皮毛,没有入精髓,因为我并不是一个好学的孩子,读这本书也单纯为了打发晚自习无趣的时光,也为了安抚我躁乱迷茫的心,同学间传阅的网文小说我并不能看下去,我就在迷茫烦躁的高中生涯里这样看看散文、强迫着自己听课、期待着高考的反转、却又不清楚未来的方向中渡过。
现如今凭艺考进了一个二本院校,若不是没了三本一说,这还是个民办三本,不过我很满足了,毕竟我向来就不是什么很努力的人。大学拥有着图书馆,我却很少去借书,来来去去借了十多本,看完的书籍却不多,能记住的也只有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后来回到家乡,想在家乡的图书馆买到村上春树的其他作品,但却只找到他的一部作品,最终也是没有买下。
现在回忆起看过的书,能记住的,或者有着较为深刻印象的,都是一些文笔朴实优美而又闪闪发光的故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美好的美,也是凄美的美。远离书本浸泡在现实生活中游离数年后才发现,为什么这些故事没有被大脑遗忘,而是在记忆深处等待着我,是因为那些抓不住的美早已经在我尚不懂人事之前已经让我流过眼泪,我,想要为这动人心魄的美而活,我愿意为之付出我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