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失利,一心想学医的我就算志愿全报了医学却仍然天时地利的来了师范,当年那颇具个人魅力的高中数学老师激情振臂高呼的画面仍然历历在目:"千!万!不!要!当!老!师”!
就以这样的心情进了大学。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强烈,势能太大,跌得很惨。当知道同学都去了不错的大学,不错的专业,已经离家一千多公里之外的火车上,看着窗外的风景,看着车厢里来来往往的旅客:上这个学到底是为了什么? 以前完全没有想过的学校,没有想过的专业,忽然出现在生活中,离家又这么远,家人和朋友难得一见。
大一第一学期,随着学习的逐渐展开,对自己的专业课程越来越提不起兴趣,现在想想,好像那段时间就没有认真开心过,整天回忆过去假设过去,幻想已经发生的事情从没发生过,那时候看所有的人都有比我好的未来。我是一个有些悲观加死要面子的人,除了几个特别好的朋友之外几乎没有和其他人联系过。对于课程敷衍了事,觉得一个十几岁的人怎么每天都活的这么痛苦,再看看其他同学一个个感受着大学的新鲜和自由开放。
假期回家,当以前很宠我的阿姨不断地提起我的专业有多不适合我,我总是笑着不说话,装作不在意的样子,转过身去把眼泪往回憋。(写着都觉得自己矫情了,但那段时间确实是这样,天天绷着一根弦,情绪容易波动)整个一年就被我糊里糊涂在不断的懊悔中浪费掉,所有做不到的事情都用这个理由来挡。不停地找那些能安慰自己的鸡汤,寻找一些侥幸带来的快乐,麻醉一下自己,然后又陷入痛苦。
直到某天,陪同学听了一场关于教育变革的讲座,那场讲座对我触动很大,回来之后默默的思考好几天,正视自己以前种种不思进取的借口和行为。后来跟一个同学聊天,结果她告诉我她目前也是不知道该怎么发展,专业前途不是很明朗,所以她在自己的专业课之外报了很多感兴趣的选修,同时打算修双学位。渐渐地我开始明白,不论在哪里,迷茫的人都是迷茫的,不采取任何措施,每天按部就班,上完课没事就看剧刷微博,永远是迷茫的,并不是环境影响了我们,而是自身的问题,是清楚现状而不愿意去行动、去改变,只是不停的想啊想,想到后面有些害怕了就不敢再想下去,转身投入了手机电脑的怀抱。
回过神来仔细看看周围的同学,虽然一些人无所事事,但也有一部分人,社团混得风生水起,奖学金拿到手软,各种活动比赛都体验了一把,差距已经有了。而我呢,觉得第一种人碌碌无为,从来没有深刻思考过自己的未来,而对于第二种比自己的优秀的人,则是“我才不这么爱出头,‘中庸’才好”,多么可笑和病态啊。发现自己的眼光是多么短浅,仅仅因为一个专业就感觉被世界抛弃了,毕业专业不对口的人那么多,大家不都还是好好的,更何况优秀的人在哪里都是优秀的。
我讨厌这样的我,更看不起这样的我。改变,刻不容缓。思想上认识到了就应该采取行动。上课再也不“高冷沉默',积极参与各种课堂互动;就算是自己不喜欢的课也要认真听认真完成作业;课外时间看自己感兴趣的书,听喜马拉雅,加入各种线上的社团,晚上看网易公开课,学习一些专业技能;电视剧换成了记录片,qq换成了简版。。。感觉身体里有两个自己,我要想办法让我喜欢的那个占上风才行。而这样做带来的好处,可能就是踏实感,每天心态很安宁很平和。
大多数人的迷茫都和我一样,是对现状或未来的担忧,但却站在原地一动不动,要么陷入回忆要么随大流,想做一件事情却不知道如何下手,于是整天躺在床上去知乎或者其他地方搜你“想要的答案”。
不能再这样,你会发现时间太快,来不及思考完人生就已经快踏出了校门,别再为你不满意的现状怨天尤人或者整天不知道干嘛,试着去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或者对未来有帮助的事,思而不学则殆,有的东西想不出来,你只有行动起来,在做的过程中慢慢摸索慢慢找准方向,就算你有一个很大的目标,那也要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来完成,至少你会觉得你在一步步前进,没有被甩的太远,心里才会踏实一些。没有什么比不断进步,提升自己能力,提高竞争力让人踏实了。
最好的年纪不要虚度。以上是自己一些还很幼稚的想法,欢迎大家和我交流分享更多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