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士人、领山农、以大愚用之
咸丰三年,曾国藩下定决心创建湘军,不依靠原来的国军,而是采用“赤地立新”的方式,自己动手,练出一支崭新的队伍。
不修老枝,却催新芽。晚清的国家军队是一支没有灵魂,没有天良、没有精神力量的军队。老曾厌之,说“数年以来痛恨军营习气。武弁自守备以上,无一人不丧尽天良。”
对于国军现状的厌恶和痛恨,导致他在招兵买马的时候,就已经先入为主,创建了办军理念。
仅仅如此吗?我看不尽然。
先进的军事理念,注重军队的政治教育和思想建设。
军队不是散兵游勇,如何将一盘散沙凝聚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除了军饷,还得给军人注入使命感,注入初心。曾国藩建军之初给军队注入的“良心“和”灵魂”就是使命感就是初心。
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哪怕是放在现代,也是军队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点。在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果然是一名卓越的军事家。
重新定义这场战争,这是一场文化保卫战。
太过精彩的解读,把与太平军的战争定义成一场文化保卫战,这超出了我的认知范畴。虽然,每一场战争都会跟文化有关,但是直接将文化的地位在战争中凸显出来,而且直接定义为中心思想。我读起来感觉新颖,感觉好奇。
太平军不仅仅是朝廷的敌人,战争的敌人,更是对传统朱理的敌人。这个定义,一下子把血淋淋的战争拔高到了精神层面。士可杀不可辱,在他的眼里,太平军兴起就是对传统理学的对抗挑战,这是万万不可接受的。
看来,老曾对政治上不同的立场和见解都是可以接受的。之前他也曾上疏痛斥咸丰,在他心里,或许政治、军事上的对抗远远没有文化上的对抗那么严重。因此,直接将逆天而行定义为文化的敌人。
果然是高手,一下子就赋予了战争的意义,军队也因此有了灵魂,有了使命。
选笨人,更像是一场自我革命的智慧。
重新定义战争,这是一场文化保卫战,且首推政治教育。
他最看中的良心和灵魂,国军一样也没有。这两样影响了他的用人策略,不管怎么搞,一个原则就是不得有官气兵气,甚至略有沾染一概不用。
“选士人、领山农”,这是老曾自己与众不同的选人思维,这个思维也是满足了他的建设需要。
“以大愚用之”,这里面的大愚是大智若愚的愚,是一种大智慧。通过筛选有信仰的举人、秀才来当军官,看中的是信仰,这是人身上最可贵的品质。靠山而居的人往往心地单纯,思维简单,诚实可靠。
老曾的选人,其实也是选的自己。其实老曾何尝不是心地单纯、内心有信仰的人呢?一门心思想着报效国家,拯救危难于乱世。哪怕是处处碰壁,只要给予一道光,马上有满血复活。这样的精神大叔可不是光有前途和物质可以支撑的,支撑他不断成长的支柱肯定是信仰。
说到底,这样的选人用人政策实际上也是对实现自我价值一种渴求,他的这种需要是建立在厚实的国家民族需要的基础上,厚重而热烈。
复笃实、弃机巧,以拙诚应之
队伍不好带,怎么不好带,就是因为没有灵魂,没有思想,没有使命。
如何注入这些使命,个人觉得有个小技巧,就是在团队内塑造共同目标。在当今社会中,团队的共同目标就是把所有人集合到一起的信仰,我们可以用这个方式来找到大家聚焦的点,进而形成合力。
队伍起来了,该怎么带?老曾采用的“复笃实、弃机巧, 以拙诚应之”,这个策略也是很妙的。
自古就有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老曾采用的是最拙的方法,这一辈子“从未用一奇谋”。
细细想来,这也是一向务实的老曾思考出来的战略。太平军善打游击,精通战术,灵活多变,还会制造氛围障人眼目。对方善变,老曾就不变,“以不变应万变”,最笨的方法就是围困。
这个在常人眼里很笨拙的方法,却正是能够置敌于死地的有效方法。
老曾心里有杆秤,不管白猫黑猫,抓得住老鼠的才是好猫。甭管书上写的战术有多牛,能够取胜的才是有效战术。
这一点,跟学习观点那会的感觉有点像,观点没有对错,只有不同。
老曾凭着超前的思维方式,发现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好方法。进而通过自省和感悟出来,拙诚不仅用于带兵作战,也是人生处世的大智慧。
拙诚用于待人,用于自律,都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好的方法就要用起来。无论是跟李鸿章一起吃早饭还是给弟弟的家属中,老曾不仅用到了拙诚,还一直告诫弟弟务必戒掉机巧,如同千万不要引鸩止渴一样的告诫。
读到这里,我竟替老曾的家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幸福感。如果我们身边有一个人,一直用一种最原始最朴素的真诚爱着自己,我们能不能觉察得到,能不能体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