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应该爱读书,读好书,学会读书……请以“读书之道”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读书之道
诗人余秀华曾说:“诗是什么?是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时的一根拐杖。”我想书更是如此。读书,读的是历史的烟波浩渺,读的是未来的无尽可能,读的是知识的深度与人生的广度。读书之道,是将读书融入生活。
昔者有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夫子韦编已三绝。在环境与书籍本身都有不便之时,书与生活已如此紧密。而如今,琳琅满目的图书与电子书充斥电商,“读书”成为了一种便捷的消费方式。读书,是炫耀,是昭告他人,是自我麻醉,是书架上围着书封拆了塑封却再没被眷顾的书。读书,读的不应是物质,是精神!韦编已不会三绝,台灯也毋须偷光,承载“书”的物质一变再变,那真正价值连城需要用心品读的,却不会变。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读书,都不应被消费、物欲、快节奏主导,网络连载也好,世界名著也罢,用心品读文字,去探索书中的世界,才是真正的读书。
把书读进生活,除了读进书,读好书,更要读有共鸣的书。陆游读《出师表》,那是历史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共鸣;马克思恩格斯读《物种起源》,那是科学的智慧与哲学思辨的共鸣;鲁迅读《离骚》,那是“荃不察余之衷情兮”上升到“寄意寒星荃不察”的志向与品格的共鸣。乡愁、情愁、挫折、迷惘,知识的、思想的、方法的、情感的,万千文字,总有令人怦然心动,令人血液澎湃,令人幡然悔悟,令人喟然长叹,此之谓“在人间行走的拐杖”。人与人不相似,可人与书总是相似的。读好书、多读书的意义也在于此。固然能从网文中寻共鸣,但阅尽千帆终难是,不如回归经典,去找自己的拐杖与镜子吧。
有人说,生活犹如一本书,我说,书也是生活。真正读书之人,书与生活密切不可分。把书读成生活,把生活读成好书,不论物质与环境如何闪光灯一般得变化,恪守此道,方能使书籍这一珍宝不致蒙尘,方能在书中发现真我,发现生活的韵致与感知。
2.读书不仅有益民族、国家,对于个人而言也是受益匪浅的大好事。
当步入书籍的世界,你会喜爱上《简爱》里那个长相平庸却极其自尊的小简爱;会赞美《巴黎圣母院》里那个丑陋异常却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会崇拜那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为了理想而不懈努力的平民艺术家约翰.克利斯朵夫;甚至还会同情那个滑稽可笑,一直在做骑士梦的堂吉柯德。
请放下手机,拿起书本来慢慢品读吧!当有一天你爱上读书后就会深刻体悟到董卿所言:如果我几天不读书,就像几天不洗澡一样难受。
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的享受时刻。而我也想说:心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云水间,人的财富非金钱,恰是读书好时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有责任使阅读风靡神州大地,使阅读进入华夏子孙的心中。让我们从自己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