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由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大内皇宫的玄武门发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事变的双方看似是只有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两派,但是还有当时并未出场的皇帝李渊,事变发生的时候李渊正泛舟湖上。事变发生之前,他们三方的所作所为已经注定了这场冲突是不可避免得了。
一、李世民不会受制于人
隋朝末年,李世民力劝李渊起兵,随后李渊在晋阳起兵背叛隋王朝。
公元620年五月,李世民攻克夏县,随后对夏县进行屠城,男女老幼,一人不留。
公元621年,李世民率军打败窦建德和王世充。随后窦建德余党刘黑挞召集窦建德残余势力,迅速崛起,实力强大。
公元622年,李世民率军和刘黑挞部队在洺水河畔缠斗,战斗正酣之时,李世民下令掘开堤坝,利用水势大败敌军。
关于河东郡夏县的历史寥寥数笔,记录了中国顶尖帝王李世民屠城的事实,具体原因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屠城之时,遍地尸体,血流成河。在现在这个晕针都不罕见的时代,无法想象刀尖划过喉咙,血流如注,哀嚎遍野的惨状。尸体中又包括蹒跚的妇孺,年幼无知的孩童。无罪也要被杀,李世民大帝英明在何处?其心之狠毒和决绝可见一斑。
李世民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后:流放王世充,却诛杀窦建德。王世充凶暴贪婪;窦建德却仁慈善良,深受人民爱戴。因为他知道王世充活着不会对他造成威胁,反而会衬托他的宽宏大度。留窦建德一命,却会威胁到他们李家的统治。窦建德死后,部下刘黑挞召集残余势力都构成了巨大威胁,窦建德的威望可见一斑。
李世民下令掘开堤坝,河水无情,分不清敌我。李世民决心牺牲掉自己的部队,也要趁势铲除成为重要威胁的刘黑挞势力。作为出色的政治家,懂得牺牲什么去换取什么,虽然这很残忍。
后期李世民累计功劳巨大,任何官位都不能显示他的荣耀,李渊特设天策将军一职,位在各亲王、公爵之上,作为嘉奖。
在事变发生之前,李世民因威望太高,已经饱受李渊的猜忌,又遭遇李建成等人和李渊妃子们的各种谗言污蔑,此时的李世民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兵权对他已经是烫手山芋,需要尽快丢掉。但李世民仍不断强调对外战争的紧迫和重要性,无论是为了防备外敌入侵,还是打算拥兵自重自保,他都不会放弃兵权。
李世民屠城、掘堤坝、杀窦建德等充分说明李世民有分析决断的能力,有谋略、敢牺牲、能狠心;他敢于对抗强大的突厥等外族(后期也的确打败了突厥)说明他不会受制于人。杀兄弟,虽然也会犹豫,但是下定决心后绝不动摇。
二、事变之前,李建成等人不断削弱李世民的力量
唐国建立之初,李渊让李建成熟习政务,除了军国大事外其余政务都由他做主。和李世民相比,李建成的角色偏向文官,手中不掌握军队,实际权力很弱。李建成唯一值得称道的战功是在魏征的建议下发兵攻击穷途末路的刘黑挞部队。面对李世民手中的悍将、精锐战士,李建成也心生畏惧和防备。李建成等人私自招募勇士二千人作为太子宫卫士,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加强自身的武装力量。
事变之前,李建成感到李世民对自己的巨大威胁,于是联合李元吉等人,他们又结交李渊年轻美丽的妃子们来博得李渊的欢心。
李建成答应事成之后会封李元吉做皇太帝,李元吉自然对除去李世民一事非常上心。无论李元吉是从李建成手中继承皇位,还是从其手中进行夺取,李世民都是挡在李元吉皇位之路上的巨大绊脚石。李元吉多次劝李建成下手铲除李世民,可事情进行到一半,李建成又不忍,遂放弃。
李建成等人准备削弱李世民的势力,于是诬陷尉迟敬德,准备将其逮捕处死;又诬陷程知节,将其调离京师。东突厥入侵,李建成推荐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出兵。李元吉又请求调用尉迟敬德、秦叔宝等猛将和秦王府精锐部队编入自己的战斗序列,加强自身力量。李建成等人不断地削弱李世民的力量,使李世民的地位岌岌可危,终于迫使李世民下定决心动手。
三、李渊没有果断采取预防措施
李建成擅自招募勇士两千多人组成太子宫卫队,被人告密,李渊也仅仅是对李建成口头责备。
庆州军区总司令杨文幹起兵叛变,牵连到李建成,李渊在盛怒之下,也仅仅是软禁李建成,不做实质性惩处。
李世民出征去讨伐杨文幹叛变,李元吉、李渊的小老婆和高官封德彝等人不断地为李建成辩护,李渊的态度遂做一百八十度转变,不再追究谋反事宜,而且还召回李建成回京师留守。
在面对外族入侵等事件中,李世民一直是主战派代表。李建成和李元吉就联合李渊的小老婆们向李渊打小报告,诬陷秦王以对外战争的名义打算长期掌握军权,图谋不轨。因此每次胜利归来后,李渊对李世民的猜忌怨恨就更加严重。尽管如此,每次遇到外族入侵或者变民起兵,李渊还是会派李世民进行讨伐。
李世民曾饮用李建成提供的毒酒,中毒吐血。李渊怜惜李世民,也明白兄弟二人无法包容,准备令李世民前往洛阳,陕州以东由他做主,可享受天子待遇。不久李渊又受到太子一派的大臣劝说,觉得不妥,又取消了行动。
李元吉等人诬陷李世民谋反,李渊不做处置。李世民在事变前一天上奏告发李建成等人谋反,李渊也仅是让李世民早早入朝详谈,找人调查而已。搬出谋反罪名,双方都已打算将对方置于死地,但从李渊当天面对事变的慌乱态度中可以看出他还是没有做任何实质性准备。
中国皇帝打算立长不立贤时,都要对贤明的皇子进行打压。他们怀才不遇、郁郁而终,虽然惹人叹息,但总比流血政变导致国家政权不稳要好得多。秦朝的公子扶苏、北魏的曹植、晋朝的司马攸、隋朝的前太子杨勇等人都是很好的例子。李渊明知他们兄弟不会和睦相处下去,矛盾必然会爆发。但李渊极易受他人影响,对李世民的态度摇摆不定,没有采取果断的预防措施,留下了李世民夺权的隐患。
四、邻邦日本是怎么做的
日本战国时代末期,织田信长开创日本统一之势,丰臣秀吉继续完成统一大业。德川家康又从丰臣秀吉手中接过权柄,经过关原合战,打败石田三成一派,日本终归统一。
此时日本已然太平,为防止后起之秀伊达政宗生出夺权叛乱之心,德川家康将六子松平忠辉(此子是伊达政宗的女婿,深受伊达的影响,德川家康担心此子被伊达利用)终生监禁,永不相见,借此彻底断绝伊达的不臣之心。此后,伊达郁郁而终,但日本迎来了两百多年的太平日子。直到1853年美军舰船打开了日本国的大门,日本遂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假如我们要防止玄武门之变的发生,那么在此之前,李世民要主动放权,明哲保身。李建成要表现出容人之量,赶紧建立威望和功劳。李渊要果断迅速地削弱压制一方:改立李世民为太子或者远调李世民,避免二人的冲突。但这三方都没有做出正确和及时的行动,看似突然发生的事变,只是多方长期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