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二次谈话
李渊最先要面对的,就是对事件操盘者李世民的处理。
其实,当李渊离开玉华山,有惊无险地度过那一夜后,李世民便清楚地知道,他所做的一切最终都没有逃过老爹的眼睛。
所以当李建成被宣布无罪释放之后,对于李渊之前的那个许诺,李世民早已不抱太多奢望。
此时他所考虑的,是如何才能把自己的屁股尽量擦得干净些。
因此在轻松收拾掉杨文干之后,李世民干的第一件事便先砍了宇文颖的脑袋。
原因很简单,宇文颖知道的太多了。
对于二儿子的这种先斩后奏的行径,李渊没有过多表态。
既然该知道的他早就知道了,那些所谓的知情人是生是死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
当然,知道是一回事,怎么处理就是另一回事了。
尽管此时的李渊已经看清了李世民的不臣之心,但他终究还是不忍心就此废了秦王的功力。
正如七年前为了保全李建成和李元吉,他宁愿眼看着天下大乱,也不愿起兵反隋一样,如今看着眼前这个活蹦乱跳的二儿子,李渊依旧无法下得去狠手。
但问题总归还是要解决,出了这么大的这事儿肯定不能就这样不声不响地了结了。
虽说李世民算得上有勇有谋,但如此缜密的布局显然不可能是他一人独自操盘,其中定有他人相助。
很快,李渊便准确地揪出了那个隐藏在秦王府中的阴谋家——杜淹。
但为了尽量维护李世民的切身利益以及皇家的脸面,李渊最终没有选择将事件公开化处理,而是找了个由头将杜淹流放到了四川巂州。
不过杜淹这一路走得倒也并不孤单,因为和他一起背锅的还有来自太子府的王珪、韦挺二人。
没错,在李渊看来,虽然太子造反这事儿子虚乌有,但你小子培植亲信、结交地方势力这事儿可是没跑的。
所以李渊最终对整个事件采取了各打五十大板的处理方式。
在将两边的板子打完之后,李渊再次把李世民叫到了身前。
与上次不同,这次的李渊并没有表现的过于激烈,只是用一种复杂的眼光看着眼前这个他曾无比倚重的儿子,然后平静且冰冷地说了一句:“天子自有天命,岂是用巧计能得到的?”
面对父皇,李世民这一次真正地沉默了。既然你已经知道了一切,那我还何须多言?
和上次一样,李渊最终挥挥手,让李世民就此告退。
在他看来,自己已经做出了足够明确的暗示,我已经看破了一切,所以你李世民永远别再妄想从我这里拿走皇位了。
按照李渊的设想,经过这件事,李世民应当对自己的宽大处理感激涕零,从此安分守己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然而不幸的是,这次李渊不仅想错了,而且错得是那样彻底。
后来发生的一切表明,正是他这次的手软,才最终导致那个悲剧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因为,这场游戏的残酷之处就在于,一旦开始,就绝不会中途停止。
我生,则你死。
这,便是所有零和博弈的最终结局。
二、被惊醒的太子党
按照李世民最初的设想,他在玉华山上布置的这套连环计,足以将李建成坑成废人一个。
但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李世民却抑郁地发现,这次行动不仅没能达到预期中一击必杀的效果,反而彻底惊醒了自己的那位大哥。
长久以来,处于优势地位的李建成,面对李世民的威胁并没有表现出太过激烈的反应。
因为在李建成看来,最好的情况就是没有情况。
只要别没事找事,惹老爹不开心,那么皇位迟早是要由自己继承的。
然而,玉华山事件让李建成彻底领教了自己这位二弟的厉害。
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如果不采取点手段,任由李世民给自己下绊子、打黑棍,那保不齐哪次真会栽他手里。
于是,在被李渊狠狠敲打了一通后,李世民很快又陷入了来自太子党一方的一波波强力反击中。
不过李世民应当感到庆幸的是,在如何击垮他这个问题上,李建成和李元吉出现了明显的分歧。
作为皇太子的李建成,打算依靠自己在政治上的优势,从外围入手,逐步剪除李世民的羽翼。
在他看来,只要能限制住李世民,让他丧失掉同自己叫板的力量,就算达到了目的。
可李元吉却并不这么认为。常年与李世民一同征战沙场,李元吉曾亲眼见识了那一个个强大的敌人如何最终倒在二哥的脚下。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李元吉要比李建成更加清楚李世民的可怕之处。他从一开始就准确地判断出,秦王府真正的力量源泉不在那些猛将和谋士之中,而在于李世民一人。
所以,想要击垮对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最迅猛的手段直接将对方斩首。只要干掉了李世民,那么所有的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
可惜的是,李建成终究没有采纳李元吉的意见。
当李元吉说出他打算设计刺杀李世民的想法时,遭到了李建成的坚决阻拦。
当然,李建阻止李元吉的激烈行为也自有他的理由。
在评估了自己的实力之后,李建成认为自己完全能够掌握局面。
在他看来,自己对玉华山危机的成功化解,已经使李世民丧失了合法取代自己的任何一丝可能。
如今,只需要再收拾掉秦王府的那帮幕僚,那么李世民就将彻底变成没有爪牙的老虎。
老虎丢了爪牙,那和病猫也没多大区别了。
在李建成的算盘上,搞掉秦王的势力那只是分分钟的事儿。
自己身为太子,前途一片光明,反观李世民,在经历了一连串打击之后,在老皇帝那边的信任值已经几乎降到了负数。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他轻轻抛出一条橄榄枝,那秦王府的人一定会喜滋滋地站到自己的队伍中,与旧东家彻底划清界限。
但这一次李建成却失算了。
李世民多年来在战场上身先士卒,与将士们同生共死的作风,早已深深地折服了他的这帮部下。
当李建成的传话人带着整车的金银珠宝先后跑到尉迟恭和程咬金面前时,得到的只是二人满含蔑视的眼光和斩钉截铁地回绝。
的确,在这世上几乎没有金钱做不到的事情。然而当金钱面对真正的忠诚时,瞬间又会变得苍白无力。
对于尉迟恭这帮猛将而言,他们对李世民的忠诚是靠着战场之上一次次的生死相托凝结的,是用鲜血与烈火锻造而成的。
这样的一份忠诚,又岂能是李建成那区区金银所能动摇的?
三、阴招不如阳谋
看到己方的招揽计划失败,太子党立刻转变了行动方针。
既然你不爱我,那我就把你埋了吧。
第一个遭到打击的正是李世民的头号心腹大将尉迟恭。
而太子一方对付他的策略也很简单:暗杀。
不过事实证明,这真的不是一个好主意。
当太子派出的刺客趁着夜色,悄悄摸到尉迟恭的家门时,他立刻意识到,自己这单生意根本没法干。
眼前的尉迟府门窗大敞,明摆着就是在等着他进去。
原来,就在太子这边刚刚定下要刺杀尉迟恭的计策不久,李世民这边便收到了线人传来的消息。
而当尉迟恭接到李世民的发出预警后,他只是平静地回了三个字:我等着。
没办法,对于像尉迟恭这样一个以砍人为营生的危险分子而言,三天不打架他自己都会觉得手痒,而长安城的生活又安逸得有些太过无聊了。
嗯,有刺客来是好事儿,难得有人主动送上门陪自己操练操练。
就这样,尉迟恭当即指示家丁大敞门窗,自己该吃吃,该睡睡,随时等候着刺客兄弟上门切磋武艺。
发现自己面对的是这样一个行动目标时,估计那一刻刺客的心是崩溃的。
于是下一秒他直接转身,怀着无比愤懑的心情告别了尉迟府的那轮弯月。
秦王府这帮家伙过分生猛的现实让太子一方不得不再次转变了策略。
虽然一而再地遭遇挫折,但不得不说这一次太子党终于找对了路子。
很快,秦王府的几位骨干如房玄龄、杜如晦、程咬金等人,便先后接到了朝廷的任命。
没错,这便是李建成针对秦王府展开的又一轮打击。一轮表面上堂堂正正,暗地里却又能真正能将李世民打翻在地的一击。
因为根据唐朝律法,一个人一旦在朝廷任职,那对不起,你整个人从此便属于朝廷而不再属于王府了。
换句话说,你不可再跟原来的王府有任何联系,否则便有结党之罪。
在对待来自朝廷的任命上,李世民身边的谋臣和武将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
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便依照旨意外出就任,并且严格依照朝廷律法,坚决不与秦王府再有半点来往。
而同样接到委任状的程咬金则一改往日雷厉风行的作风,磨磨蹭蹭、拖拖拉拉,就是强撑着不去赴任。
同时,他还当面向李世民说:“如今太子一党千方百计剪除您的势力,如果任由这个局面发展下去,我们这帮人迟早都没有好果子吃,希望您能尽快加以应对。”
程咬金用他的实际行动,再次向李世民证明了,那份血与火所锻造的忠诚的价值。
然而,问题是太子一方的这招釜底抽薪实在打得够稳、够准、够狠,想要应对,谈何容易?
眼看自己的力量被一天天削弱,李世民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偌大的一个长安城显然已经再无秦王势力的容身之地。
怎么办?身处困境的李世民不禁将目光转向了洛阳。
四、当好汉就得能扛事
当年率军攻占洛阳之后,李世民曾靠着大肆封赏在那里打下了不错的基础。而今,是时候把这个基础夯得再牢固些了,否则一旦长安有变,自己就彻底成了案板上的鱼肉了。
于是,李世民动用关系,将一个名叫张亮的部下派驻到了洛阳。
同时,他又暗自向张亮输送了大量资金,目的就是利用张亮原本在河南地区的影响力,以金钱为武器,尽可能拉拢当地的豪强。
李世民的这一系列小动作终究还是没能逃过一个人的眼睛。
这个人便是齐王李元吉。
还是要说,李元吉对自己这个二哥实在是太熟悉了。
当张亮刚刚接到赴任河南的指令时,他便本能地觉察到其中定有文章。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李元吉紧紧盯着张亮在洛阳的一举一动。
很快,他便捕捉到了那个让他觉得不对劲的地方:身在洛阳的张亮花起钱来实在是太场面了(废话,人家的任务就是去撒钱的)。
紧接着,李元吉二话没说,便将他的这一重大发现当面汇报给了李渊。
当然,使用的罪名一定是秦王意欲结党叛乱。
本就已经对李世民疑心重重的李渊听到这一消息,当即下令将张亮拘捕回长安严加审问。
但令李元吉感到失望的是,张亮虽然只是他眼中的一个小人物,可他却对李世民保持了出人意料的忠诚。
几轮审讯搞下来,这哥们愣是没说出一句他们希望听到的供词。
比起玉华山事件中的那一个个所谓的太子党,不得不说,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撑到最后决定胜负的一刻,真心算不得侥幸。
尽管表面上,李世民的实力比起李建成一方要差得很远,但是他却掌握了一个最为强大的力量——人心。
一份彻底的忠诚远比一万个趋炎附势更有价值。
正是张亮的忠诚,让李世民总算没有被李元吉真正抓住把柄,险之又险地挺过了这一关。
当然,好汉张亮这次也没白遭罪,后来这哥们能和李靖、李世绩等人并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估计和这次表现也有很大关系。
不过不管怎么说,被李元吉这一搅合,李世民在洛阳的种种安排算是彻底泡了汤。
就这样,李世民好不容易给自己谋的一个退路也被太子党人无情地掐断了。
很难想象,那一刻,李世民的心中应是怎样地无力与无助。
今天的我们会因为考试的分数而焦躁,因为领导的批评而惶恐,因为邻里的闲言而恼怒,所有一切都会让我们感觉自己面对着难以承载的压力。
然而较之这些,当年李世民所面对的则是随时可能一败涂地、身败名裂的局面。
所以,如果设身处地地想一下,这种每天徘徊在生死之间的日子,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撑得下来的。
而且更加不幸得是,尽管此时李世民几乎已被搞得山穷水尽,但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看来,他们做的还远远不够。
大家整日同殿称臣,李世民那帮忠心耿耿的老部下,依旧让他们觉得如芒在背。
这些人一日不除,李世民便随时可能将他们召集起来暴起发难。
于是,建成、元吉二人决定寻找机会,斩草除根,给秦王的这批爪牙来个更加彻底的人间蒸发。
没过多久,一个天赐良机便出现在了太子面前。
但李建成万万不会想到,也正是这最后的举动,导致整个局面瞬间滑向了失控的深渊。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兔子急了都会咬人,何况李世民这只如假包换的老虎。
五、李元吉的绝户计
一切都起于那封来自遥远边关的战报。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在经历了一个冬天的休养生息之后,北方的突厥人再次纵兵南下,对大唐北方边境展开了新一轮的侵扰。
当然,无论对于大唐还是对于突厥而言,这种事儿早就不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了。
从大唐立国的那天起,双方几乎每年都会在边境线上发生几次规模或大或小的冲突。
所以,当那封写着突厥数万骑兵南下围困乌城的战报抵达长安后,整个朝廷并没有表现得过分震惊。
大家都心知肚明,这帮突厥人实际上就是个大规模的土匪集团。他们折腾来折腾去无非就是想多抢点儿东西。至于谋夺大唐江山社稷这种事儿,土匪才没有那么高的政治理想呢。
不过,对面既然打过来了,无论他是出于什么目的,该收拾那还是必须要收拾的。
这一次,增援乌城的任务落到了齐王李元吉的头上。在李渊看来,让三儿子出马应付这样一次不大不小的战役,绝对是再合适不过了。
然而,当李元吉接到出征旨意的一刻,聪明的他立刻从中看到了一个机会,一个能彻底清除二哥那些爪牙的绝佳机会。
李元吉随后便向李渊提出了一个请求,要求务必将秦王府的一干猛将调由他指挥。
说起来,这招真心有些阴毒了。
要知道,一旦上了战场,李元吉如果想要干掉这帮人,完全都不需要自己亲自动手,只要随便给他们派上几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面的突厥人就会完美地帮李元吉把事儿办妥。
当李渊听到李元吉的这个要求时,老谋深算的他立刻看破了三儿子心里打的小算盘。但沉吟片刻之后,李渊还是轻轻地点了头。
如果能用这种方式除掉这些爪牙,如果这样便能彻底击碎李世民的野心,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那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来自上层的决定很快便传进了秦王府中。当听到这一消息时,第一个hold不住的便是尉迟恭。
长期以来,这哥们跟秦王跟得最紧,所以对太子和齐王得罪得也最狠。一旦他去齐王帐下听差,用屁股想想也知道,最后的下场一定是没下场。
所以,耿直的尉迟敬德当场便对李世民说:“太子一党摆明了是打算拿俺当炮灰,如果大王您要眼睁睁看着兄弟们去送死,那对不起,俺从此只能亡命天涯,反正引颈受戮这种亏,俺是说啥也不会去吃的。”
(人情谁不爱其死!今众人以死奉王,乃天授也。祸机垂发,而王犹晏然不以为忧,大王纵自轻,如宗庙社稷何!大王不用敬德之言,敬德将窜身草泽,不能留居大王左右,交手受戮也!《资通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
尉迟恭的话音刚落,旁边的长孙无忌也立刻表态:“敬德所言极是,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和忠诚无关了,如果大王再不反击,那我们大家恐怕都要抓紧时间跑路了。”
(不从敬德之言,事今败矣。敬德等必不为王有,无忌亦当相随而去,不能复事大王矣!)
二人的表态终于让李世民再次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秦王府显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如果再不采取措施,根本不用等到李元吉动手的那天,自己这股最后的力量很快便会迫于被毁灭的压力提前自我解散。
但若是应对,最终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让父皇收回成命显然是不可能,因为自己根本拿不出任何有力的理由。
唯一的方法只有一个,让李元吉永远无法完成这次出征。
六、一步迈出再不回头
当这一想法在李世民脑海中闪出的一刻,他自己也被吓了一跳。
显然这次自己不可能再借父亲的手,合法且不露痕迹地达成自己的目的,想要了结这一切,唯有自己亲自动手。
虽然之前并不是没有过类似想法,但当这一天真正到来时,李世民还是犹豫了。
因为一旦迈出了这一步,无论成功与否,他都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怎么办?
“要不咱们算一卦如何?”在经过了一阵长久地沉默后,李世民抬起了头,说出了这样一个颇有些无奈的提议。
生死存亡,江山社稷,居然要靠算卦定夺?!好吧,桌上的乌龟壳表示压力很大。
不过,这场堪称史上最牛的一卦到最后还是没有算出来。
因为幕僚张公谨的及时出现将一切拉回了理性。
当张公瑾走进房间,看到大家正在忙着布置算卦的道具时,他马上明白了李世民的打算。
只见他迈步上前,一把便将桌上的龟甲推到了地上,然后对李世民说:“算卦是给那些难以定夺的事情准备的,现在局势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还有什么可算呢?”
是啊,事到如今,冒险一搏说不定还能死中求活,若坐以待毙那定是十死无生。
既然如此,一切又还有什么值得犹豫的呢?
看着散落在地的道具,李世民一声长叹之后,用平静且坚定的声音对长孙无忌发出了谋划决战的第一道命令:“去把房玄龄和杜如晦请回来吧。”
李世民知道,面对大哥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正面碰撞自己根本毫无胜算,唯一的机会就是靠着出其不意的手段,将问题一次性解决。
而要完成这场高难度策划,非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不可。
可让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当长孙无忌找到房、杜二人时,却狠狠地碰了个大钉子。
两人均表示,自己已经是朝廷的官员,按照律法,已经不可以再随便出入秦王府,更别说去给秦王出谋划策了。
这二人的反馈让李世民万分恼火,老子这里都已经火烧眉毛了,你们还想置身事外?门都没有!
于是,李世民解下自己的佩剑交给了尉迟恭,然后对他说:“拿着我的剑去,要是两人再敢找借口不来,你不用废话直接给我砍了。”
当尉迟恭拎着宝剑再次出现在二人面前时,房玄龄和杜如晦彻底清醒了:秦王如今已经抛开所有顾虑,准备动真格的了。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显然已经不打算和任何人去讲道理了。
搞清楚了眼前的局面后,两人迅速收起了推诿的做派,直接化妆成道士悄悄潜入了秦王府。
一场惊天密谋就此开始。
七、第三次谈话
武德九年六月三日,身居皇宫中的李渊面对着身前的李世民,脸色铁青得似乎都能刮下一层冰渣。
刚刚太史令傅奕送来的那份急报再次提起了他对李世民的警惕之心。
太白经天。这实在是个要人命的消息。
所谓太白,就是金星,在古代的解释中,是主金、主兵、主杀、主兵革诛伐、正刑法的存在。
如果出现太白经天,也就是在大白天里看见了这颗星星,那就预示着国家将有兵丧、易王、流亡、女主昌等等不吉利的事情发生。
这可是典型的大凶之兆。
考虑到如今长安城最不安定的因素便是秦王,李渊觉得有必要把他叫到眼前再敲打一下了。
可让李渊颇有些意外的是,与前两次不同,这次的李世民面对着他的怒火不仅没有继续保持沉默,反而非常从容地上前一步,对他陈奏道:“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淫乱后宫!”
李世民的这句话,让李渊在瞬间有些找不到表情了。堂堂秦王为了打击对手已经到了要用泼脏水这种拙劣伎俩的地步了吗?而且更差劲的是,偏偏还要找个这么不靠谱的罪名。
这一刻,李渊彻底愤怒了。这场旷日持久的争斗已经彻底耗尽了他的耐心。
无论秦王曾经给这个帝国贡献了多么大的力量,如今都是到了让他谢幕的时候了。
于是,李渊冷冷地看了李世民一眼,然后对他说:“明日早朝,你们兄弟三人当朝对质。”
要知道,原本无论事情闹到什么地步,都只不过是李渊和他三个儿子之间的问题,一切都只是老李家的家事而已。
可一旦事情被摆上了朝堂,那是非对错就再无回旋的空间。
很明显,李渊清醒地知道,李世民这次纯粹就是在对李建成泼脏水,所以他打算利用李世民的这招臭棋,干脆将事情摆到明面上。
只要证明李世民是在诬告,那他就算彻底出局了。
其实这根本就是一个不需要证明的问题,在那个没有针孔摄像机的年代,淫乱这种事儿除非抓现行,否则提上裤子根本没人会承认。
所以,李渊的这个决定事实上已经相当于宣布了李世民政治生命的结束。
当李渊面无表情地挥手,最后一次让李世民告退时,他没有注意到,就在李世民转身的一刹那,一抹笑容浮上了秦王的嘴角。
一生精于权谋的李渊怎么也不会想到,今天所发生的一切原本就都在李世民的意料之中。
看似一个个偶然的事件,其实都是一个个被精心放置的诱饵,诱导着整个事件一步步走向那个被预设好的终点。
八、玄武门的血
六月四日清晨的长安城在经历了一夜的沉睡后,再次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对于身在长安的无数百姓而言,刚刚过去的一夜是平静而祥和的。
而对于秦王李世民和他的众多幕僚而言,却是无比紧张的一夜。
当李世民成功地使李渊发出那道令李建成、李元吉同时上朝的命令后,他便立刻着手展开了最后的布置。
而他选定的终结之地正是玄武门。之所以选这里那也是有讲究的,
一来这里是太子、齐王二人觐见皇帝的必经之路,只要这哥俩选择上朝,那就不用再担心出现猎物脱钩的情况。
二来这里正是大唐皇宫太极宫北面的正门,一道城门将大唐分成了宫内宫外两个世界。只要控制了这座城门,便相当于扼住了整个帝国的中枢神经。
由于守卫玄武门的将领何常早已被李世民买通,所以此时的李世民已经率领着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等十人埋伏在了不远处的树林中。
当看到晨雾中,两个挺拔的身影骑着高头大马缓缓走过了玄武门时,李世民下意识地眯起了眼睛。
没错,眼前走来的正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
事实上,如果不是大哥李建成的坚持,原本他二人,或者至少李元吉今天早上根本就不会出现在玄武门之下。
因为当接到李渊那道当庭对证的手谕之后,李元吉本能地感觉到,此事定有蹊跷。
自己二哥的这招表面看上去实在太烂了,这几乎就是要拱手将胜利的果实送给对手嘛。李世民啥时候成了一个肯如此轻易认输的人?
所以李元吉当即建议李建成不要轻举妄动,哪怕是冒着得罪父皇的风险,也坚决不要同李世民发生任何纠葛。
一切只要等到自己领兵出征的一刻,大事必然可成。
但不幸的是,李建成最终还是小看了他这个二弟,他始终认为老爹李渊依旧掌握着一切,而他只需要扮演好老爹需要他扮演的角色,便定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于是他拉着四弟,满怀信心地走向了皇宫。
他要在那里配合父皇完成对李世民的最后一击。
当二人策马通过玄武门之后,周围的气氛很快引起了李元吉的警觉。常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对肃杀之气多了一丝天然的直觉。
今天的玄武门实在安静得有些过分,而这安静之中似乎还隐约透出一股危险的味道。
发觉气氛似乎有些不对头后,李元吉立刻拉着大哥李建成,调转马头向着玄武门外奔去。
但可惜一切都太迟了。
早已在此等候多时的李世民岂能放过这最后的时机。
他随即举起了那张伴随他征战多年长弓,抽箭、搭弦、开弓,紧接着只听“嗖”的一声,一只夺命飞箭如流星赶月般划破长空,深深地扎进了李建成的后心。
一击毙命!
当李建成栽下马的一刻,所有人都变得有些不知所措。
无论对于李世民还是李元吉,李建成突然的死亡都让他们一时间陷入莫名的慌乱中。
第一个从惊恐中缓过神的是李元吉。在经历了短暂的慌乱后,他立刻再次打马想要逃走。
可接下来眼前发生的一幕却又让他临时改变了主意。
秦王李世民的马居然在这个关键时刻受惊,一路飞奔着将李世民带进了不远处的树林中。而此时的李世民显然尚未从刚才的慌乱中回过神。一进树林,他便被树枝刮下了马背。
“大哥,我这就替你报仇!”看到有机可乘,李元吉迅速转身,冲向了被摔得七荤八素的李世民。
就在李元吉几乎就要干掉李世民,完成剧情大反转的紧要关头。尉迟恭的及时出手却又让一切戛然而止。
历史仿佛再次回到六年前的洛阳,如同当年从单雄信的手上救下李世民一样,这一刻尉迟恭再次大吼一声,跃马而出,只一下便将李元吉格杀在了当场。
就这样,李建成和李元吉就此走完了他们那并不漫长的人生道路。
在二人短暂的生命中,他们都曾多次面对过生与死的考验。
然而讽刺的是,二人没有死在身为人质的日子里,没有死在逃亡的路上,没有死在战场的搏杀中,却最终死在了与自己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手里。
如今在史书中,我们几乎很难看到对于这两位大唐帝国开创者的正面描述。
太子建成贪杯、好色,齐王元吉凶残、暴虐,这些几乎便构成了两人的全部。
关于二人的一切都被精心地编织涂抹,留给他们的只有那些黑暗的标签。
然而,李家儿郎又岂会有如此不肖之徒?像李渊那样的精明之人又怎会倚重如此不成器的儿子?
我们虽不需为太子和齐王做什么翻案文章,但却不能被那些精心构抹的污秽模糊了自己的双眼。
是的,在这场残酷的斗争中,建成、元吉没有笑到最后,然而对待失败者,难道我们永远都只有嘲弄和鄙夷吗?
李建成,无论历尽多少沧桑,愿你永远是那风流倜傥的太子;
李元吉,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愿你永远是那鲜衣怒马的少年。
九、最后的忠诚
李建成和李元吉在玄武门遭到狙击的消息很快便传进了太子府。
事实上,李建成对今天的这次上朝面圣并不是完全没留后手。由翊卫车骑将军冯立率领的长林军始终处在高度戒备状态中。
太子遇难的消息传来后,忠心耿耿的冯立悲愤难当。
尽管此时太子府已经有了树倒猢狲散的意思,但冯立却对那些准备脚底抹油的人厉声高喝:“怎么能在太子活着时接受他的恩典,太子死后却逃避他的灾难呢?!(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
紧接着,他会同薛万彻、谢叔方率领两千长林军直扑玄武门。
不得不说,长林军的反应的确是够效率。此时李世民和他那帮幕僚刚刚把李建成和李元吉这头忙活完,连作案现场都没来得及处理。
眼看太子府的大军已经杀到了玄武门下,包括李世民在内的所有人顿时都有些傻眼。
一旦长林军突破了玄武门,就算他们不能拿李世民如何,但跟随李世民左右的这帮人铁定是要被拉去给太子和齐王陪葬了。
至于接下来控制李渊,夺取皇权的步骤,那更是连想都不要想了。
千钧一发之际,忽然有一人冲到玄武门下,然后只听一声大喝,紧接着“吱呀呀”一阵响动,两扇厚重的大门居然就被此人硬生生给关了个严丝合缝。
好吧,这人就是之前那个掀翻了卦台的张公瑾。
怪我前面没交代清楚,这位仁兄不但极富战略眼光,而且实际战斗力也是相当强悍。单看那膀子力气就够一般人喝一壶的。
面对眼前关得死死的玄武门,冯立依旧没有放弃。此时的他依旧残存着一丝幻想,也许一切还来得及,也许门后的太子和齐王正苦苦等待着自己的支援。
于是,冯立振奋精神指挥长林军开始对玄武门展开了轮番攻击。
说实话,尽管张公瑾奋勇神力将玄武门关闭,但要指望凭这两扇门去阻挡外面的两千精兵,感觉尉迟恭这帮人还是趁早把脖子洗干净比较现实。
好在这时驻屯在玄武门附近的云麾将军敬君弘及时赶到,再一次给了李世民暂时的缓冲时间。
但这也仅仅只是一个短的不能再短的喘息之机。
因为事发突然,敬君弘根本来不及集合部队,只带了为数不多的士兵便冲了过来。
面对杀气腾腾的两千长林军,敬君弘带的那点人马根本没走几个照面便被全数消灭,敬君弘本人也战死当场。
幸亏李世民是见惯了大风大浪的人物,在度过了手刃兄长那短暂的慌乱后,他很快重新找回了感觉。
当冯立指挥军队搞定了敬君弘转身想要继续攻打玄武门时,他惊愕地发现:战斗已经结束了。
只见尉迟恭高举双手站立在玄武门之上,而他手中攥着的正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项上人头。
冯立当然不傻,事到如今,即使攻破了玄武门也已经毫无意义。
于是,他看了看横尸在地的敬君弘,长叹一声:“微以报太子矣!”紧接着与薛万彻、谢叔方分头率军逃亡。
对不起,太子殿下,一切都结束了,而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了。
得知长林军溃散,身在门后的李世民也长出了一口气:付出了那么多,现在总算到了收取胜利果实的时刻了。
十、就把这天下给了你
尽管浓重的血腥已经笼罩了整个玄武门,但此时的皇宫依旧沉浸在一派安静之中。
在这个风云突变的早晨,身处皇宫的李渊尚未嗅到那丝山雨欲来的气味。此时的他正和裴寂、萧瑀、陈叔达等几位近臣在皇家园林的内湖中泛舟。
忽然,只见一名身披铠甲,手持兵器,满身血迹的武将从远处疾奔到了李渊所乘座的小舟近前。
待到这人来到面前之后,李渊不禁感到有些惊讶。这人不是别人,正是秦王李世民的铁杆亲信,尉迟恭。
还没等李渊开口询问,尉迟恭便抢先一步对其回禀:“秦王因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怕乱兵四出惊扰陛下,特意派臣前来宿卫。”
这是要闹哪样?我堂堂天子什么时候轮得到你来护卫?就这幅手持兵刃、凶神恶煞的造型,你干脆还是再光棍一点,直接说是来劫持皇帝的算了。
不过无论尉迟恭打着什么样的旗号已经都不重要了。关键的问题他刚刚说得明白:太子、齐王已经被李世民诛杀。
同时,尉迟恭能够以这幅状态一路畅通无阻地来到自己面前的现实,也让李渊意识到,此时李世民肯定已经控制了整个皇宫。事到如今,自己已经彻底丧失了对局面的掌控。
面对李世民这一赤裸裸的逼宫行为,李渊能做的也只有就坡下驴、顺水推舟了。
随后,李渊转身看了看陪伴在他左右的裴寂以及萧瑀、陈叔达。
不出意外,这几个官场的老油条也瞬间想明白了当前的局势。
啥也别说了,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既然李世民已经走到了这一步,那咱们还有得选吗?
于是,萧瑀、陈叔达抢先向李渊进言:“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如果将其立为太子,再委以国事,必能保得太平。”
好吧,我的儿子,你终究还是迈出了弑兄逼父这一步啊!
既然你如此决绝,那我索性就将这天下拱手给了你!
但愿你将来能真正做个太平天子!
随后,李渊在尉迟恭的挟持下,发布临时诏令:所有军队统一交由秦王李世民指挥。
当天,李世民便带着李渊的手敕接管了驻扎在长安城的所有军队,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太子府残存的军事力量。
紧接着就在同一天,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巨鹿王李承义、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的名字集体消失在了李唐皇室的户口本上。
没办法,在李建成和李元吉人头落地的一刻,这些人事实上便已经被判了死刑,因为这份名单的前五个是李建成的儿子,而后五个则是李元吉的儿子。
都说投胎是个技术活,看来有时候过分依赖技术也不见得是个好事儿。
不过对于李世民的这一举动,至少在我看来并没有过多指责的理由。
要知道,在帝国时代,对于权力唯一合法的继承途径便来自于血统。
无论是对李世民个人还是对整个帝国而言,这些身为龙种的孩子们,每一个都是威力巨大的炸弹。
他们的存在无形中会诱发更多人的野心,一旦有机可乘,这些炸弹随时会把李世民甚至帝国炸得粉碎。
所以无论这事儿在一般人看来是多么不地道,李世民依旧不可能允许这种威胁继续存在。
“若有来世,但愿不生于帝王之家。”也许七年前越王杨侗自杀前的那句感叹,便是李世民对这些侄子们最后的送别之言吧。
实事求是地说,李世民在这场政变中,真的没有做出太多残忍之举。
纵观整个事变,李世民干掉的仅仅只有太子、齐王以及他们的十个亲生儿子。
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儿们,李世民不仅没有任何迫害,反而将她们收入宫中,抚养成人并以一一嫁出。
对于之前跟随太子和齐王左右的那一群所谓太子党幕僚,李世民对他们不仅没有秋后算账,而且许多人之后都被委以重任。
这其中既有刚刚提到在玄武门几乎让李世民功亏一篑的冯立、薛万彻、谢叔方,也有那个妇孺皆知,被捧为千古第一铮臣的魏征。
单从这一点上看,较之八百多年后那个篡夺皇位之后大杀四方、诛人十族的朱棣而言,李世民的胸襟不可谓不广阔。
应当说,李世民凭借自己的睿智和自信为大唐开了一个宽容和博大的好头。
仅此,他便不负那一代明君的美名。
十一、悲欢离合两座宫
一个时代的开始总也同时昭示着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伴随着新一代帝王的强势崛起,唐帝国的另一位主人也迎来了他谢幕的时刻。
六月七日,也就是玄武门事变后的第三天,李渊发布诏书,立李世民为太子。随即他又宣布,今后帝国大小事务均听凭太子决断。
诏令一下,几乎所有朝臣都立刻明白,大唐的权柄已经开始易主。
将李世民立为太子不过是个前奏和铺垫,估计要不了多久老皇帝便会正式退位。
果然,仅过了两个月,宫中便传出了李渊禅位的消息。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八月初九,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继位,史称唐太宗,同时尊李渊为太上皇。在位九年的一代开国皇帝李渊至此彻底告别了大唐的政治舞台。
退位之初,李渊除了不再理会帝国的各种政务以外,依旧像以往一样安静地居住在太极宫中。
但随着新政权一天天地稳固,李世民感觉自己的老爹已经不适合继续住在这里了。
于是,在退位后第三年的夏天,李渊搬出了太极宫。而他要搬进的新家,则是距离太极宫不远的太安宫。
实在很难想象李渊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搬入那座熟悉而陌生的宫殿。因为这座太安宫之前还有另一个名字,弘义宫。
几年前,就在李世民刚刚显露夺嫡之意的时候,李渊便敏锐地意识到,若继续让李世民留在皇宫内院中居住,极容易祸起肘腋。
为此他下旨为李世民单独修建了这座弘义宫,表面理由是为了表彰李世民的劳苦功高,暗地里则是为了对李世民进行限制。
没想到仅仅几年过后,他和李世民的位置居然就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当年用来限制儿子的居所,如今竟成了儿子用来给他养老的地方。
不过这些对李渊来说应该已经不重要了。
在过去的三年里,李世民的所作所为已经让他确信,自己这个二儿子不仅完全有能力驾驭整个帝国,而且极有可能比他干得更好。
事实上,较之历史上那些失去权柄的帝王,李渊的处境其实还算说得过去,起码李世民对他还保持了应有的尊重,起码他不必担忧自己的衣食住行。
够了,足够了,这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他必须保持绝对的沉默,要让自己与帝国的政治彻底绝缘。
在政治漩涡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李渊不仅清楚地明白这点,而且做得甚至比李世民希望的更加完美。
从搬进太安宫的那天起,李渊除了在李世民的邀请下,在一些非正式的宴会活动中打打酱油外,几乎不踏出宫门半步。他主动选择了让时间掩埋自己的一切。
就这样,在一片沉寂的太安宫里,李渊平静地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六年。
十二、若有来世,可否再重逢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年逾古稀的李渊已经病入膏肓。
在太安宫中那摇曳的烛火映照下,这位孤独的老人早已淡忘了战场之上的金戈铁马、放下了权谋之下的尔虞我诈。
此时,唯一存留在他心中的,便是对家、对亲人的记忆。
七十多年前,总角之年的他,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然而父亲的过早离世,让他从此再也触摸不到父亲那宽厚的臂膀和那如山的父爱。
六十多年前,弱冠之年的他,意气风发、血气方刚。在时任定州总管窦毅的家门前以精湛的箭术,雀屏中选,赢得美人芳心。
四十多年前,而立之年的他,为人低调、为官勤勉。在一路升迁的仕途上,夫人窦氏先后为他生育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温馨。
三十多年前,不惑之年的他,委曲求全、自污求生。让他备受煎熬的,不仅是来自杨广的猜疑,更是妻子窦氏的不幸病逝。
二十几年前,年过半百的他,深沉如渊、坚忍冷静。在风云变幻的乱世中,他带领三个儿子逐鹿中原,扫灭群雄,一统天下。
十几年前,花甲之年的他,豁达仁德、心系苍生。然而身为皇族的宿命,却让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生骨肉相互残杀。
如今,所有一切终于走到了尽头。病榻之上,只有一盏昏黄的孤灯映照着他那消瘦的病躯。
是的,李渊,命运对于你而言是如此得沉重。
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回望这一生,你得到了很多,但同时也失去了很多。
但纵有万般不幸,却又如何?
开基业、定乾坤,一个足以光耀千古的盛世王朝便是因你而生。
或许,提起汉我们会想到刘邦;提起宋我们会想到赵匡胤;提起明,我们会想到朱元璋,但提起唐,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却并不是这位开国之君。
在他之前,是大名鼎鼎的一代暴君杨广;在他之后,则是光芒万丈的一代圣主李世民。
于是,夹在这二位之间的李渊,经常被人们下意识地忘却。
然而,忘却并不等于否认。历史终会记得,是谁给我们开创了那样一个值得骄傲的王朝。
正如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言:
“高祖慎重之心,持之固,养之深,为能顺天之理,契人之情,放道以行,有以折群雄之躁妄,绥民志于未苏,故能折棰以御袅尤,而系国于苞桑之固。”
没错,这便是李渊。
深沉似水,不动如山!
贞观九年夏,李渊驾崩于太安宫,享年七十九。
(如果喜欢的话,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飞瓜侃大唐』,那里是本作品首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