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假回河南老家,老父亲找我长谈,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敏呀,人家在事业单位的人都不忙,每次和你通话都是匆匆忙忙,能不能给我说说你都在忙什么呀?
是啊,我在忙什么呢?仔细想想,过去的一年半,我好像没有哪一天不在忙的。
好像每个寒假除了必要的走亲访友外,我都在看书和备课,有学生的课,也有为老师培训的;暑假不是回家看爸妈,就在辗转于各个培训点在充电,有公费的,也有自费的。而所有努力的结果,都体现在了这一张张的证书上面。
每一张证书背后,都有故事。
微课大赛是2023年3月和田地区最早的赛事。对于数字赋能教师成长我很感兴趣,在这个科技大爆炸的年代,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人工智能。2021年学会用剪辑师剪自己上课的视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获得地区优课评选的一等奖,但是想要在微课大赛中获奖,剪辑师完全不够用。我先在网上搜索中国教师微课大赛的视频以及注意事项,如何录制,并用本子专门记录,找到微课与上课的区别,录制微课的方法等。接着确定选题,制作课件。我利用晚上在办公室值守的时间,无人,无杂音,用剪辑师录制视频。虽然那几天感冒,一直咳嗽,录了几次,才算让自己满意。后期我又用剪映制作了动画的效果,为了营造古诗词的意境美,搜集了很多关于月的唯美图片,学会了加字幕。有时候感叹于教研室的人才济济,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课件制作的过程我请教了赵治国和谢木西丁老师。当时,我想要一个字个一字从上面落下来,落字的速度和我的声音一致,二位老师都给予我帮助。除了在网上查询剪映的使用方法外,一遇到不懂的,我就请教赵季。
第一稿成型后,我发给了大左,钱钱和发乾。他们给我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比如背景音乐太大了,要下降到人声的8%,有一个效果我设置的是桃花落下来的场景,他们认为落的量太大,速度太快,影响了整体效果。就这样来来回回改了几次,才报名上传。
5月想参加优课评选的时候,我还在武汉参加教师培训师的培训,算了一下时间,回墨玉后应该有两天录制视频的时间。白天培训,晚上就制作参加比赛的课件,写教案和作业设计,回来第一天去奎牙二中录课,上课的效果很好,回来发现录制的声音断断续续,不能参加比赛。第二天去五初又录制一遍,剪完视频,加上片头片尾,离上传的时间只有一个半小时,天不凑巧,网站当时因为上传数量过多,承受不住,不能继续上传。当时已经准备放弃了,地区那边扩容后又延长了上传时间,在最后的尾巴上,参加了比赛,你看,只要不放弃,就会有机会,对不对?
很多时候,教研员不能像普通老师那样每天深耕课堂,如果有机会上课,我就不想放弃,而参加比赛,对于课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会更严肃认真的对待每一个细节。一直以来,对于课堂的渴望,就像干涸的土地需要水一样,给我一丁点的机会,我也要抓住。
微课参加后,好友说想让我带着大家做课题。当时我参与并结题的课题已经有两个,在做与不做之间,我选择了做。于是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商量,那就干吧。课题申报书写好后,请援疆教师刘洁老师和王主任帮忙修改,顺利在自治区“以校为本”小课题项目立项。接到立项公示的时候,我在武汉研修,懒惰的我,就合并同类项,将研修项目的作业,设计成我们立项的课题。
6月墨玉县精准扶贫一对一项目在乌鲁木齐有一周的集中研修。在此期间,给我们上课的都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博士后。通过研修,我最大的收获是要做行动研究,研训结束后,我是打算遴选一个团队,涉及到墨玉县的各个学校,针对学校里出现的问题,我带着大家把行动研究的方法在墨玉县推广的。虽然最后没能落地,但是在我们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却帮了我们大忙,使我们少走弯路。
7月,从自治区层面开始推全民读书,青少年读书行动。根据方案,一个月都在做读书活动。
8月,先在乌鲁木齐观看“语参杯”的大赛,见识到全国各地优秀选手,让我特别佩服的选手是重庆的上《经典常谈》的女老师和来自天津的上写作课的男老师,他们能一步一步带领学生走入语文世界的深处。专家很喜欢程翔老师上的《补写游感》和王君老师的七下第三单元整体设计。王老师的课我学不来,回来后我就买了程翔老师所有的书。
8月上旬,去广西桂林参加了肖培东老师的培训班,在这周,当了一次肖培东老师的学生,其实我特别想在这个研修班上上一次课,如果能得肖老师的指点那么一两句的,一定是一生受用的,不过,肖老师有他的课程设计,没有能得指点,有点小遗憾。
8月下旬,从广西回到乌鲁木齐,直接和马老师去了大连,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组办的语文学科的培训。在这个会场上,见到了很多我读过书的作者,王本华、尤炜、郑桂华、李煜辉…听着他们的圆桌会议,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在这次会议上,我通过屏幕,聆听温儒敏先生关于核心素养的阐述: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不是同等的地位,要做到以“一”带“三”,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在语言的运用。
9月准备地区京津皖和大教研的课,关于这段备课的经历,我曾经在简书发表过文字,记录了我多次备课和磨课的经历,不做赘述。在一次一次磨砺中,我认为我成长很快。
10月上旬完成金琅老师工作室的任务,在地区二中上了一节公开课。当时我们在筹备墨玉县读书活动的推进会,准备的时间不足,虽然效果我不是很满意,最主要是我自己的原因,当时我们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但是老师的评课,特别是天津李宁老师的评课,我很受启发,观察、思维是写作的高阶思维,为我后面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打开了思路。
11月,一直在磨课,准备12月的喀什的公开课。这次喀什的公开课,最开始是晓红、包包、大左、钱钱几个人陪着我磨课,后来地区的领导带着几位援疆教师来看这次课,再后面自治区的路老师和北京的教研员老师张晓毓老师在线上给我指导了两次。上课前一天,有幸遇到了董明实老师,因为我上的是《诗经》,董老师对诗经有专门的研究,说实话,在与董老师的交流中,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经过指点,有醍醐灌顶之感。
2024的上半年,我一直和我的小伙伴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上。那段时间,每周我们都聚在一起,打磨精进每个人的课,不断改进我们的研究进程,真的就和我“一对一精准扶贫”项目中学到的一样,我们在扎扎实实的做行动研究,希望能够找到制约我们墨玉县初中语文质量提升的突破口,改变现在的语文课堂,提升语文的教学质量。所以,选对做课题研究的人特别重要,我们八个人,没有一个人闲着,每个人按照最初制定的方案,攻克自己的研究方向。4月28日,我们在全县做了研究成果的汇报,这个过程的艰辛,只有做的人才知道。课题组成员,在墨玉县都是相对成熟型的教师,但是大家的教学设计被一次次的推翻,一次次的重来,最后展示出来,我觉得他们都是勇士,都是冲在课改前沿,愿意尝试新的领域,我想,他们的收获也应该很大吧,当然,大家也被我逼的不行,刚开始是教学设计和课件,后面是案例分析和论文,再次感慨,选对人是多么的重要,愿意干,肯干,能干,不然不可能做成这件事。
5月10号,我按照之前的经验,将结题报告整理出来,请北京援疆教师刘洁老师给我指导,刘老师指导的很细致,虽然就短短的半个小时,对于我以后做科研和撰写报告,却大有裨益。从开题申请,到中期报告,再到结题,一路走来,多亏有刘老师的贴心指导,每一步都有收获,每一次指导,都是一笔财富,我把老师的指导录下来,多个深夜加班修改,通过修改,我对课题研究和报告书写有了更深的思考,这些思考不断在颠覆我的认知,又重塑新的认知。在提交结题报告的前一周,在值班室遇到了银龄计划的曹春梅教授,问她能不能帮我看一下我的结题申请,曹教师愉快的答应了。这位退休年龄依然在墨玉教育的舞台上发光的老人,让我敬佩与感动的地方在于,100页的结题报告,利用两天休息时间,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把我叫到跟前,一一指出,为什么修改,如何修改。每每想到两位老师,我就有想哭的冲动,这不就是教育家精神的体现吗?她们不遗余力的提携后辈,呕心沥血的想让我们墨玉的教育更好。
这忙碌的一年半,也有很多时候快要坚持不下来,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有几个肝胆相照的朋友,他们帮助我,开导我,陪伴我。我还记得暑假“语参杯”活动,打了很多电话,因为在暑假,大家都不愿意去,是晓红陪我的,桂林之行,路途遥远,行程紧张,也是她跟随我的。很多时候,我都离不开她。她曾开玩笑说:“你把用在语文教学精力的九牛一毛用在其他事情上,其他的事情,你就可以做的很好”没有办法,我其他的事情确实做不好,丢东忘西,记不住时间,不懂得人际关系,没有时间去做一些事情,这些,她都挡在我的面前。
我课题组的成员,他们都无条件的支持我:左、钱钱、小武、梁子、排日代老师、老尚。
我尊敬的老师与领导:地区教研室的语文教研员马新良老师,给了我多次机会,给我指导,帮我修改文章,请董老师帮助我。
在墨玉县的语文老师中,比我聪明的有之,比我勤奋的有之,比我有天赋的有之,但是像我这样把语文热爱到骨子里的很少很少。因为这份热爱,我愿意放弃休息的时间去看书,去学习,去请教别人。好像与语文相关的,我都喜欢,话剧,朗诵,写作,读书。相对来说,最喜欢读书,我觉得书籍可以治愈一切,可以解决我现在和将来遇到的问题,可以让我有深度的思维,可以影响我身边的人。
我喜欢做计划,并严格执行。我把所做的事情分成两种:重要事件和紧急事件。比如一到两年学一项关键技能,就是我的重要事件。2023年的独立制作微课的能力,作为主持人承担自治区级课题这项技能,就是我的重要事件,但是2023年我也是确实把自己逼狠了。我的紧急事件就是每天处理的必要工作。
我曾无数次感慨,也曾无数次庆幸:我喜欢的,就是我热爱的,我所热爱的,又恰恰是我赖以生存的资本,我的历任领导,又给予我支持和展示的平台。我的理想:在我热爱的领域遨游。
絮絮叨叨,不知所云。
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