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呢,首先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带上耳机,聆听着舒缓的音乐,沉浸在这个世界里慢慢的听 细细的看 就像是你我之间的一场对话。
今天延展出来的这个话题先取名覆水难收。
同样先从电影人物说起,本是心理老师放出的一部心理电影《当尼采哭泣》,让我们写观后感。在这里我只想写这位布雷尔医生。
先交代这位医生的背景,
医学大师布雷尔,拥有金钱以及德高望重的社会地位。家中有贤惠得体妻子和三个可爱的孩子。
故事发生的背景:布雷尔医生认为自己当下的生活是无色的,是消逝的青春没有了激情,一心念着曾医治过的一位病人,在他正处于的那个阶段里也可以说是意识里只有那个叫安娜的病人可以带给他快乐,为此 他对妻子冷淡 对孩子不上心。电影里尼采问他:“当你现在的生命只有一次的时候,你会怎么想”布雷尔回答:“我不愿过这样无色的生活,我想我应该为自己活一次不一样的人生”
如若去追求他口中想要的人生,也就意味着抛弃现在的一切。经过一系列思想斗争的布雷尔决定让自己的学生弗洛伊德为自己催眠治疗。在催眠的过程中,他毅然离开妻子孩子经历了一场家庭破碎、工作丢失的忐忑生活,然而心心念那位安娜也并不是只心系于他,而终落魄一无所有。
清醒之后的布雷尔调整好心态、状态。重新拾起热情,转变了对妻子和孩子的态度,生活也回归了该有的色彩。
电影的论述部分讲完了,在电影的世界里,这一切是布雷尔医生的心理活动,我也把这理解为他的自救,也就是布雷尔用自救挽救了自己的生活。电影世界里可以模拟一场,那么回到现实世界中呢? 你我的生活当然是没有机会去模拟一场再去反思的。
同样这样的事情 是存在于这个真实的世界里的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我把这样的事情看为是覆水难收的一种。
由此思考认识到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很多覆水难收的事情悄无声息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是身边的人 一个转身就再无音讯,内心的敬畏之情无处安放就在这里梳理。
作为人的属性我们拥有着自由选择的权利,那今天之后行使这份权利的时候,思维模式里便带着了这份敬畏。
再谈敬畏之心,这便是由个人的不同而不同。所谓个人的不同不言而喻是由成长环境,性格因素等一系列而形成。
只有一次的人生。一方面我们可以把握机会根据自身环境,去选择去追求。在这个部分里,倒也有了一些轻松感。我理解的轻松感是,自由选择舒服的方式舒服的人,总结为 找一个让自己舒服的适合的度,去过你只有一次的人生。在这里说一句,与人相处时如果能找到自己舒服度并让身边的人也感受到这份舒服,那便是情商所在啦。
那另外一层里,你我的人生真的只有一次。关于这一层,敬畏之情延展为慎重之感,之所以是敬畏以及慎重,是因为在一定层次里 现在的选择便是奠定以后的基础。
在以后的抉择当中 行事之时 问上自己一句话:“我真的要........吗?”“我真的不要..........吗?” 关于这一点,就是需要结合自身再加上敬畏之心去自由应对和发挥了。
自由发挥时间啦 我要去吃饭啦啦 五谷杂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