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耗”“赋能”,这是我今年暑假学到的两个新鲜词汇,其中的涵义一目了然。结合最近解读语文新课标的学习,我突然对自己以后要走的路有了一个大致清晰的方向,那就是:停止内耗,在专业成长方面赋能前行。
解读新课标,对我来说,就像一场及时雨。7月15号李学红老师有一场在线的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讲座,但当天有另外一场培训,没能赶上学习,后来又在连校长任务布置的驱动下,进行了学习,感受颇深。
李学红老师提到了新课标相对于原课标的变与不变:课程性质有所丰富,实质未变;课程理念有所调整,方向未变;课程目标素养化,学段要求未变;课程内容结构化,突出综合与实践;学业质量显性化,明确内涵与水平;课程实施更全面,强化研究与培训。
李老师对新课标这六种变与不变的解读,也给所有的语文老师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语文学科的实质并未发生变化,只是有所丰富。所以说对学生来说,学好语文仍然要写好规范字,说好普通话。
在解读语文课程工具性特点时,李老师以《植物妈妈有办法》为例,很多语文老师在讲这一课时,通常会问学生一个问题:“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种子传播的办法呢?”学生可能会有不同回答。其实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相当于把语文课程变成了科学课程。
语文课程所谓的工具性在新课标中有明确的要求: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所以说,我们带领学生学习语文,学习的不是语言文字本身,而是语言文字的运用。
听了李学红老师的解读,我似乎是有所领悟,但还需要自己更深入地读课标,反复读,反复领会,相信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