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提起李鸿章,不知道你心里对这个人是一种怎样的印象与评价。但之前我对李鸿章的评价只集中在历史课本学到的三件事情上:洋务运动、《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总体来说,印象不怎么好。
直到有段时间,我看了豆瓣评分达到9.6分的电视剧《走向共和》,又在《走向共和》中展现的李鸿章的形象影响下,拜读了梁启超先生写的《李鸿章传》,这个人物才在我心中更加立体起来。他有功有过,有对有错,就像书中梁启超先生给的评价“像李鸿章这样的人,我不能说他不是英雄。即使这样,他也只能称得上是被当时局势所造就的英雄,而不是能够造就时势的英雄。”
02
初次对李鸿章的印象发生变化是因为《走向共和》里李鸿章的一段关于“任人唯亲”的话:他妈的不任人唯亲,还要让我任人为疏不成,非要让我的部下不听话,处处和我作对,就不叫培植私人势力了。初次听到这段话,发现很有道理,不管在当时还是在如今,哪个领导不喜欢任用听自己话的下属呢,哪个领导又能大公无私到用那些处处和自己做对的人,就像足球教练面对在场上不听自己战术和指挥的球员,必然会换下。
当然,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程度,李鸿章大量任用自己的人,把他们安插在北洋舰队的重要岗位,保证了自己对北洋舰队的控制和指挥,但也造成那些早年追随他的人居功自傲,贪污腐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洋舰队的综合战斗实力,加上朝廷内部各大臣派系斗争,制约北洋舰队的军费等,最终在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一败涂地。甲午海战战败不能说全是李鸿章的责任,但任人唯亲却也是事实,这也是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传》中批评他的重要一条。
03
再次对李鸿章的印象发生改变就是在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时候,并没有像之前完全不堪的印象,《马关条约》城下之盟,《辛丑条约》城内之盟,在这样的时刻,还有谁能站出来呢。也许是个聪明人就应该躲得远远的,谁都知道签下条约留下的必然是千古骂名,这个时候站出来的只有李鸿章。也许他躲无可躲,避无可避,但是当时的清朝能站出来能与洋人展开外交谈判的放眼望去也竟只有这一人而已。
这是李鸿章的可敬之处,也是李鸿章的可悲之处。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19世纪物竞天择、不断进化的世界”,他没有“了解治理国民的原则和道理,不通晓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不知道政治的根本原理”,“却只想靠着缝缝补补小的漏洞来弥补,图一时的安宁,而不去致力于扩张和培养国家和人民的实力”,最后导致一次次的失败。
04
李鸿章发迹于镇压太平天国,后办洋务运动,建北洋舰队,使他达到人生的巅峰,然而一朝惊变,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又使他名声一败涂地,被万人唾骂,所谓“誉满天下,而又谤满天下”。
《李鸿章传》结尾,梁启超先生将李鸿章和古今中外众多历史名人进行一一比较,诚然李鸿章有许多比不上这些人的地方,但李鸿章面对的时局和环境也与这些人大大的不同。
无论誉满天下的丰功伟绩,还是谤满天下的千古骂名,这都是李鸿章,至于评价他的人处于什么缘由和目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如《李鸿章传》中开篇所述:
天下只有庸常之辈既不会受责备,也不会得到赞誉。
誉满天下的人,未必不是欺世盗名之徒;谤满天下的人,也未必不是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