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重新整理了一遍之前买过的各种知识付费的内容,包括课件,音频,视频等等。
看着文件夹里那些关于“如何写出阅读量10W+文章”的秘诀,锦囊和干货,再看看账号可怜的阅读量,我至今没有写出一篇爆款文章。
面对着看了无数遍的《通向财务自由之路》以及《普通人快速崛起的十大狠招》,我依然是个普通人,财务也并没有自由。
每天晚上伴随着《情商课》,《好好说话》等音频入睡,可我仍然是个容易得罪人的耿直boy......
我不禁问自己,这些知识付费的内容对我们生活和工作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知识付费的概念为什么突然兴起,难道我们以前学知识没有付过费吗?
经过对比,我认为36氪《知识付费研究报告》中的定义更靠谱:知识付费,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利用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差,将信息包装成产品/服务,并将其通过互联网售卖的行为。
这种小额,细分,高频的知识付费正是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总量爆炸和消费升级影响下的结果。而数据表明,总体来说知识付费APP的用户年龄集中在20-32岁,正是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年龄段,也印证这一观点。
我可以算是一个知识付费的中度用户,各个产品都进行过简单的尝试:
1、在行主打的是“知识咨询”,鼓励用户与上面的专家进行线下约见,我认为这款产品社交目的远远大于知识的获取。
2、分答的产品机制是一人付费提问,多人围观。如果围观的人足够多,付费的人还能赚到钱。这种产品机制决定了,用户只会向大V提问,且只会问八卦类或擦边球的问题。分答本质上,更像是偶像和粉丝的互动工具。
3、得到主打的是“知识精读”,追了4年罗辑思维的我,当在得到上看到越来越多的标题是“一小时建立”、“一周学会”、“快速”、“转折”、“改变”、“命运”等字眼时,比如,李笑来的《1小时建立你的阅读操作系统》等,这些变相的鸡汤,让我对此款产品的好感度明显降低。
4、喜马拉雅是我最经常听的,打开率最高的知识付费产品,我购买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但和大多数用户一样,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只购买我喜欢的大咖的课程,比如马东的《职场B计划》,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课》,高晓松以及王蒙讲座等等。这更像是“粉丝经济”的表现,这样的风险是,讲师走了,粉丝也不会是平台的忠实用户。
咪蒙在喜马拉雅FM上线付费音频课程《咪蒙教你月薪五万》,承诺听课人员“三年后加薪不超过50%”,可申请全额退款。知乎live也发布7天无理由退款的声明,开启了知识付费品牌新一波的营销推广。
知识付费可以是新闻整合、名著大纲,甚至大佬饭桌上的谈话。某种程度上,只要被包装成看起来品相不错的内容产品,都可以打起知识付费的旗号。
当我看到身边大量的朋友购买知识付费产品而没有坚持学完的时候,当我问身边的朋友们为什么购买知识付费产品,他们告诉我不是为了内容本身,而是一种身份的证明,一个圈子的融入的时候,我认为知识付费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很多媒体表示,现在的知识付费竞品之间是学习成本之争(谁能最大限度地帮助用户省时间,谁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学习门槛和成本),是消费体验之争(谁能丰富快速地满足人们消费知识的各种动机,并带来感官愉悦等享受),更重要的是学习深度之争(谁能碎片化而系统深入的传达用户信息)。
说白了,就是人们追捧有营养有价值、深入系统的“干货”,同时又希望它们是浅显易懂的,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完成的,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啊。
【作为一个知识付费用户】
希望大家不要被标题或者内容的新名词所蒙蔽,更不要变成知识的囤积者,来满足你的「学习焦虑」,几点经验与大家分享:
1. 明确自己的付费知识的需求
不要用战术上的努力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不要看见别人学什么就学什么,你需要正确的了解自己:我想提高什么?我想阅读什么?我想解决什么问题?
2. 花更多的时间读经典书籍,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将付费知识作为补充。
如果你没有自己的体系,那么无论听了多少大咖的课程对你本身没有价值。只有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你才能去芜存菁,找到真正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把它纳入知识体系之中。
3、知道并不等于知识,信息要转化为知识,起码需要经过三个步骤:收集,储存和内化。要注重内容的实践、反馈、互动和输出。
在你即将购买一个知识付费产品前,问问自己:
这本质上是一个包装后的商品,我认识到了吗?
我的学习体系和它匹配吗?
它值得我投入多少时间成本去交换?
最后,它值得我在付出时间成本之前先奉上这笔钱吗?
如今的知识付费,我认为有两个最大的特点:
首先,不是知识值钱,而是解读的人值钱。
第二,知识付费不仅是卖知识,重点是卖服务。
知识付费是一个系统性的长链条。在这其中,内容是呈现的表象,而在这背后,人是传播者和接受者,底层技术支撑是连接点,微信支付等支付方式是催化剂,包括文字视频音频直播等是展现形式。在这些环节中,知识付费最关键的节点,是服务。
郝芬顿邮报的创始人阿里安娜·郝芬顿,在评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说:“人们厌倦了说教,渴望交流。”
新型用户关系是“内容+服务”,靠内容笼络人气永远是王道,除了好看的购买数据,打开率,用户学习体验,完成率以及重复购买率,才是体现一个知识付费内容的综合评判标准。
刘亮
创新型整合营销倡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