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
中国是大陆国家。古代中国人认为,他们的国土就是世界。
“天下”、“四海之内”,均为“世界”。
二、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1. 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
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他们所谓的“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能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
“重本轻末”、“重农轻商”。四个传统阶级:士农工商。一个家庭若能“耕读传家”,那是值得自豪的。
2. “士”虽然本身并不实际耕种土地,可是由于他们通常是地主,他们的命运也系于农业。收成的好坏意味着他们命运的好坏,所以他们对宇宙的反应,对生活的看法,在本质上就是“农”的反应和看法。加上他们所受的教育,他们就有表达能力,把实际耕种的“农”所感受而自己不会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这种表达采取了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的形式。
三、“反者道之动”
儒道两家都支持的理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
《易传》:“寒往则署来,暑往则寒来”。
《老子》:“反者道之动”。
黑格尔: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
这个理论对中华民族影响很大,对于中华民族在其悠久历史中胜利地克服所遭遇的许多困难,贡献很大。由于相信这个理论,他们即使在繁荣昌盛时也保持谨慎,即使在极其危险时也满怀希望。
这个理论还为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中庸之道,儒道两家都赞成。“毋太过”历来是两家的格言。因为照两家所说,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为太过和做得过多,就有适得其反的危险。
四、自然的理想化
小农的生活简朴,思想天真。从这个方面看问题,道家的人就把原始社会的简朴加以理想化,而谴责文化。他们还把儿童的天真加以理想化,而鄙弃知识。
农时时跟自然打交道,所以他们赞美自然,热爱自然。这种赞美和热爱被道家的人发挥到极致。什么属于天,什么属于人,这两者之间,自然的、人为的这两者之间,他们做出了鲜明的区别。道家的人主张,圣人的精神修养,最高的成就在于将他自己跟整个自然即宇宙同一起来,这个主张正是这个思想趋势的最后发展。
五、家族制度
1. 土地不能移动,“士”和“农”几代人都要生活在一起。这样就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家族制度。
2. 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父子、兄弟、夫妇这三种是家族关系。其余两种可按家族来理解。君臣关系可按父子关系理解,朋友关系可按兄弟关系理解。
除了这几种主要的家族关系,另外还有许许多多。
3. 儒家学说大部分是论证这种社会制度合理,或者是这种制度的理论说明。
经济条件打下了它的基础,儒家学说说明了它的伦理意义。由于这种社会制度是一定的经济条件的产物,而这些条件又是其地理环境的产物,所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种制度及其理论说明,都是很自然的。因此,儒家学说自然而然成为正统哲学,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现代欧美的工业化侵入,改变了中国生活的经济基础为止。
六、入世和出世
1. 儒家:游方之内,入世。
道家:游方之外,出世。
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2. 新道家:公元3、4世纪有些道家的人试图使道家更加接近儒家;
新儒家:公元11、12世纪也有些儒家的人试图使儒家更加接近道家。
正是这些运动使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