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么破?

导读: 知而不行,就好比看到了一沓百元大钞掉在地上,但就是不去捡,还希望那钱属于自己的一样(请忽略道德因素)……仔细想想,是不是自己都觉得可笑呢?

image

细数这世上最难的事,“知行合一”肯定算一条。

毕竟有太多人想不通为什么自己“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

这种困惑来得如此自然,不仅是你,还有我和他都一样,在每个人成长的路上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

然而有些人走出来了,有的人却始终困在里面。

走出来的人看得透亮,而困在里面的人却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再多的心力也无法转换成一次持续的行动?

在他们心里,始终有这样一种执念:自己现在不做是因为还没有找到最好的方法,等找到那个方法以后,一切就会变得不一样……

于是在寻找、搜集道理的路上越走越远。

他们阅读很多有道理的书,收藏很多有道理的文章,甚至觉得自己已经无所不知,却唯独不能俯下身子去行动。

因为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担心在既不确定方法最优,也不确定结果可期的情况下,贸然行动会走弯路,无法效率最大化。

殊不知,这样的观望等待本身就无效率可言了。

更要命的是,道理知道得越多,行动力反而越弱,因为总有一个更好的道理在等着我们。

“知多行少”就像是一个死结,越捆越紧,眼看着自己成为认知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当某一日,看到同龄人甚至是后起之辈通过扎实的行动功成名就时,那些懂得的道理就会一股脑地化身为焦虑倾泄而出。

懂得越多,焦虑越大,无力之下,索性就破罐破摔了……

很多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年轻人,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总想跳过行动环节,寄希望于通过一些方法捷径无痛地逆袭。

最后发现这才是最大弯路,真正的捷径正是那条看似漫长而低效的行动之路。

知和行啊,真的是一层窗户纸,你捅不破,就只能任凭庸碌无为的人生逼近自己。

前不久,一位读者在文后留下经典之问: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么破?

我当时回答:

结论很扎心:没法破!

知道了却不去做,就像看到了一沓百元大钞掉在地上,但就是不去捡,还希望那钱属于自己的一样。

真想破解,方法也有,就一条:直接去做!

image

这个回答虽然没毛病,但有些简单粗暴,我想,有必要留下一份更详实清晰的阐述。

作为过来人,真希每个迷茫的生命都能移去眼前的迷障,也愿你的知行困惑在此终结!

image.gif

认知,其实是一种技能

曾几何时,我也是一个知而不行的人,凡事满足于知道,行动力极弱,很少主动持续做成过什么事。

真正促使自己走出“知行迷障”的,是对大脑学习机制的认知,在这方面,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很大的盲区。

在科学家看来,学习任何一门技能,本质上都是大脑中神经细胞建立连接的过程。

用神经科学术语解释,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最终使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不关联的神经元,经过反复刺激之后产生了强关联

这一点并不难理解。

当我们还不会骑自行车的时候,看别人骑,觉得那并不难,至少没有想像的那么难——只要手把方向,双脚交替踩踏,就可以了。

然而真的轮到自己骑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重心左摇右晃,方向左摇右摆,速度起不来,害怕会摔倒,紧张地要死……

因为没有经过足够多的重复练习,大脑中相关的神经元还没有受到足够多的刺激产生强关联。

所以,即使我们能够轻松理解骑自行车是怎么回事,但这个技能却并不属于自己。

直到学会之后,再经过无数次日常运用,大脑中相关的神经元连接变得异常的牢固,骑车这项技能才完全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可见,在技能学习的路径中,仅仅“知道”是无法形成反馈闭环的。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让大脑相关的神经元形成强关联之后,才能经由“做到”这个节点形成反馈闭环。

image

所有的学习都遵循这个规律。

诸如走路、说话、画画、弹钢琴……无不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直到可以利用潜意识就能“自动执行”的程度。

话虽如此,但当我们面对认知学习的时候,却会天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好像获得了这项技能。

比如当我们学到一个知识,明白一个概念或想通一个道理时,在“知道”的那一瞬间,我们确实提升了认知和决策选择,甚至也能短时间内做到。

这种感觉非常美妙,就像有了一个全新的自我,我们只需要在大脑中推演一番就能体会到这个认知给自己带来的正反馈。

这个正反馈在当时是真实的,但因为一次强烈的神经元刺激远无法形成“强关联”,所以这种认知也是极不稳定的。

而此时大脑已经接受到了认知所带来的“正反馈”,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得到了,从而忽略或轻视后续大量的练习。

image

因此绝大多数人在认知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仅仅停留或满足于拥有或知道。

当我们下单买书的那一瞬间,感觉特别棒,就像自己已经拥有了这些知识一样,回来把书一放可能就再也想不起去读了;

当我们得知“元认知能力”这个概念时,惊叹原来这就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然而到真实场景里却又想不起运用它;

当我们领悟到“即便一天不看手机也不会有任何损失”的感悟时,头脑一下子就清醒了,对手机信息的危害看得无比通透,然而仅过了几天,当再次碰到这种情况时,又会把书放到一边,掏出手机开始刷微信。

道理再美好,如果不去刻意练习,不去刺激相关神经元的强关联,这些美好的认知永远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当然,如果你现在就是一个“知而不行”的人,也千万不要自责,因为“避难趋易”本来就是我们人类大脑的天性之一。

在百万年的原始环境里,人类为了存活,只能选择最简单、节能、舒适的方式,这种选择取向深深地刻在我们基因的每一个角落。

所以,凡是能简单得到的,就不会选难的,有短的反馈回路,自然也不会选择长的——这就是大脑做选择的默认逻辑。

在缺少觉知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察觉到这一点。

现在,我们把两张学习路径图合在一起,就能一目了然地理解,为什么自己会天然的“知而不行”了。

image

好在我们可以觉醒。

觉醒就意味着看清,意味着主动改变默认设置,并作出新的选择。

从现在开始,把认知当成技能一样看待,当知道或想通了一个道理时,不要高兴的太早,想想后面还有大量的练习。

这样,就不浮躁了。

image

一开始做不好是常态!

很多人不愿意行动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一开始尝试的时候,觉得总是做不好,看不到明显的效果,然后就放弃了。

这个观点看似合理,但实际上非常可笑。

因为从大脑的学习机制就可以推断出,无论是学习一个技能还是养成一个习惯,背后都是相关神经元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关联过程。

那么一开始,在神经元关联很弱的情况下,做不好肯定是正常的,这是常态,是常态啊!

我们无法在一开始就能在钢琴上弹出流畅的曲子,也没办法一下决心就能轻松地坚持早起或跑步。

在做不好的时候,我们要先想想自己大脑中的状况,给它们更多的关联时间。

如果一开始就能做好,还要我们学习做什么呢?

但很多人确实抱有这样的心态,认为自己必须要有绝对优势或极大的兴趣和天赋才愿意行动,否则就直接弃局。

这就有点像小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必须要保证自己能赢才愿意玩一样,否则就不干了。

我们已经不是孩子了,应该学会用更成熟的心态去包容自己最初的笨拙,在即使做不好的时候也要继续去练习 ,给神经元留够关联的时间。

《思维导图》的作者东尼·赞博(Tony Buzan)和巴利·赞博(Barry Buzan)曾这样形象地描述养成习惯时大脑的工作情况:

当你每次产生一个想法时,带有这个想法的神经通路中的生化电磁阻力就会减少一些,就像在丛林里清出一条小路一样。

一开始非常费劲,但是随着你经过这条路次数的增加,这条路也会开辟得越来越彻底,你所遇到的阻力也会慢慢变小。

到最后,这条小路会变得平坦而宽阔。

这从侧面证明了,只要不断地练习,神经元之间的关联必然会越来强。

即使你感觉到自己暂时在退步也要坚信这一点,因为这可能是遭遇到了学习的“平台期”。

image

曲线中的“停滞倒退”阶段就是平台期。

在平台期,我们可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却看起来毫无进步,甚至出现退步下滑,但这仅仅是一个假象。

因为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依旧在发生连接,并不停地被巩固,一旦坚持到突破,就会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

很多人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即使听不懂也时常坚持“熏耳朵”,然后到了某天突然发现,原来听不懂的英语好像一下子就全都能听懂了,这就是平台期突破的典型表现。

而另一些人可能坚持了几个月之后,发现自己没有进步就摇头放弃了。

所以,只要持续去练习,肯定会越做越好!

这并非鸡汤,而是一颗实实在在的定心丸!

它告诉我们,希望和耐心都在你重复的刻意练习里,都在不断强化的神经元关联里。

无论你是否喜欢这件事,只要去持续练习,肯定会一天比一天强,直到你真正地体验到那种“做到”的真实快感。

image

我们能做的,其实很少!

对一些人来说,这是一篇打击人的文章。

因为我不断地描绘:道理不可能很快做到,道理也不会轻松做到。

所以另一个必然的事实就是:我们真正能做的事情其实非常少!

这也引出了人们不愿意行动的第三个原因:想做的欲望太多!

“道理都懂,就是不做”的人通常不清楚真正做成一件事需要花费多少心力,因为他们很少真正主动做成过一件事。

所有的想法都只在脑中盘旋,做成事情的心理标尺远远小于实际。

但凡真正主动做成过至少一件事的人都知道那并不容易。

无论是学成钢琴到自如弹奏,还是养成早起到终生坚持,都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以我们最好打破这个执念,但凡同时想要做到很多,必然无从下手,最终削弱的肯定是行动力。

去年七月我开始写作,到现在一年零四个月不到,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己一年来的成长约等于前面三十多年的总和

以前虽然知道很多道理,也有很多的欲望,既想学这个,又想做那个,但很少有真正落地的。

但自从写作以后,我主动消减或暂时搁置了其它想法,只保留早起、跑步、阅读、写作四件事,集中心力持续地做好。

结果,不出半年就写出了很多被读者认可的文章。

很多读者看了我的文章,以为我读了很多书,事实上并没有,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真正读完的书其实也就三十几本。

但和以往不同的是,每读一本书,我都力求把最触动自己的观点重新写出来,同时逼迫自己提炼出至少一个行动点。

比如读了《4点早起》,我就开始坚持早起到现在;看了《运动改变大脑》,便坚持每天跑步;在《今日简史》中得知大神尤瓦尔·赫拉利每天冥想2小时,我也毅然开始练习起了冥想……

真正的成长真的不在于自己懂得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在一年的实践中,我深感: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

“改变”成了我读书学习的最高标尺。

一篇文章、一本书就算讲得再有道理,但若最终没有促成自己有所改变,我便认为这是一次无效的学习。

因为在需要的时候,那让我频频点头的道理提取不出来,尽管它很美丽,但与我没有关系,这样的道理我会大胆地舍弃。

事实证明,当我想要的越少时,我得到的反而更多了,因为做到才是根本嘛——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

专注做到不仅让自己真的发生改变,还可以反过来减少我们的学习量。

比如当你真正做到了“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这个道理时,那么网上所有关于“目标聚焦”的文章都不再会对你有吸引力了。

因为自己都已经做到了,再看那些文章也就不会觉得有多少道理了,甚至你还能自己写出比网上更好的解读文章分享出去。

当然,如果自己并没有做到,那依然会在看到类似的文章时永远都会觉得很有道理,然后一个劲得把它们往收藏夹里塞。

如果你还觉得有些抽象,那不妨看看下面的这张权重图。

image

从权重上来看,学习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学习在表层,改变在底层,越是在表层,要打理的东西就越多。

所以,请尽管放心地抛弃“懂得很多道理”的执念吧,并且在抛弃时真诚地替自己感到开心。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知而不行的人实在太多了,你只要稍微有所行动,就可以超越一大批人,真的!

对成长来讲,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

当你凡事以改变为标准时,整个世界就都安静了……

原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293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604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958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29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19评论 5 36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30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00评论 3 39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6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909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46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26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00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86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5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7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996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8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8-08-04 f红艳 事件:和儿子聊天,开始聊的还不错,后来儿子出情绪了。 感受:平静,挫败,失望。 想法...
    f红艳阅读 74评论 0 0
  • 顿周的慢生活阅读 155评论 0 1
  • 我这会儿坐在窗边听着窗外树叶被刮的莎莎响,屋子里却没有一丝风。我听着蟋蟀叫听着蝉鸣,纳闷为什么有的知了喜欢半夜叫,...
    Mirandaaa阅读 304评论 0 0
  • 点滴文字,释放心灵!
    nnqq_cec6阅读 50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