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苏州评弹有感
10月20日之前,“苏州评弹”作为一个名词,只存在于我的词汇库中。可能因为它离生活很远以及太美好,反让走近它失去可能。你知道的,“躲避”通常能掩盖人的无知(我不懂)和怯懦(看后也可能不懂)。
特别感谢苏州评弹团带来的这次精彩演出,它让我有了下次再走近评弹剧场的勇气。看似短短的8个节目,但因为精心的设计和编排,让自己对评弹的历史、表演形式、苏绣以及苏州这座古城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喜欢。
1.一曲《苏州好风光》首先拉开演出的序幕。春夏秋冬十二月的景致,在四名着旗袍女子的“轻拢慢捻抹复挑”里,在软糯悠扬的声调中,随音响系统布满剧场。
《望芦苇》和《不怕难》是近现代选段,分别记录了抗战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事情。金丽生老师据说是评弹界前辈,悬车之年仍活跃于舞台,可能拜练功所赐,却也是评弹后辈之福(还能收获跟前辈同台的经验)。
《三笑·点秋香》则是除《王熙凤》之外的另一篇传统弹词。通过双档男女搭配的形式,愣是用一张口、一把琵琶和三弦,以及相当丰富的表和白,一声配多角地勾勒出了许多形象。明明张力十足,但除了挑动的眉外,面部又不显狰狞,让人佩服不已。
2.王池良老师的《御前弹唱》,让我了解到原来“评弹”是“评话”和“弹词”的合称,在清代曾盛行一时。1776年,当时的评弹名家王周士于苏州宫巷第一天门,创立了包括评话艺人在内的行会组织“光裕公所”。而节目标题“光前裕后”里,有着苏州评弹人对自己的激励。
(所以您看,在让苏州评弹发扬光大和科普观众方面,用心的团体会有设计,你根本不用担心不懂)。
3.《聚宝盆》由两位青年男演员担纲,一胖一瘦,未开言已极具喜感。身着长衫但发型时髦那位“看我们像不像说相声”的开场设计,一下子拉近了南北、老少的距离。因为有字幕辅助,朱元璋敲沈万三竹杠这段演得也是妙趣横生。
4.最精彩的当属压轴上场的《绣神》。苏绣及其历史经由沈寿和张謇相知相惜的故事,在两位老师的倾情演绎下,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结束后的掌声也特别热烈。
角儿的气场又不一样,搭档暖场、介绍内容时,盛小云老师只微微含笑、环顾四周、气定神闲。一身水墨画样旗袍合身,看上去料子也极好,担心太素攥在手心的粉色丝帕既是打破冷的那点暖色,在之后也成了最好的道具。我的眼跟着它托起琵琶底,从膝上撤出,再优雅地放至桌上,如是几次。
随着故事展开,两人在戏剧高潮时既克制又激荡的情感通过琵琶的表现力,也真的只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了。
演出结束,依序退场的观众里有老有少,或许在这一刻,我们和台上谢幕的表演者一样,已分不大清南北和古今。然而又隐隐知道(或希望),美好的东西不会凋亡,因为总有用心的演员去演,有观众愿意看~
记在后面的话
妈妈卧房靠窗的位置立着一个放被子的木质斗橱,橱面有一白色的钩花垫子,上压玻璃,许多尺寸各异的照片和票据似乎不经心地被放在中间,不时变换着位置。橱柜上放着一个花瓶、一台座钟和一个比较占地的双卡收录机。几本编织或裁衣手册上散放着她最近织的毛活,和毛线团一起照旧放在塑料口袋里。
很多个周日,妈妈会坐在床尾织毛衣,陪伴她最多的是磁带里的越剧尹派小生赵志刚。虽然五音不全,但后来我居然也会哼几句《沙漠王子》选段,则全拜那时一遍遍被动收听所赐。
那是1990年前后的家,离乾隆皇帝下江南驻跸的寄畅园走路也就十分钟。
水滴草写于北京
2021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