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烧令尊”,出自于《笑林广记·殊禀部》。
古时候有个人要出远门,于是嘱咐其儿子说:“如家中来客人,问你令尊在哪儿,你可以回答说家父有事出外,并请进屋里拜茶。”
吩咐完之后,这人又想到其子有些呆笨,怕他忘记刚才教授的话,于是又把说的话写在一张纸条上交给儿子。其子把纸条放在袖中。
父亲走后,儿子经常把纸条拿出来察看。
然而到了第三天,却仍然无人来访。其子认为纸条已无用处,便投进灯火中烧了。
哪知道第四天突然就有客人来访,并且问道:“令尊呢?”
其儿子寻觅袖中纸条没有找到,于是自顾自地说道:“哎呀,没了。”客人大吃一惊,问道:“几时没的?”其子回答道:“昨天夜里已经烧了。”
笨蛋评语:
客人问的是人,儿子说的是纸,交错间的情报互换,笑点也就立刻来了。老百姓管这个形式叫打岔。
当父亲的远在异地却被连连诅咒,估计这时喷嚏要打不停了。说起来这事儿也是作茧自缚,好端端的,你给儿子写什么纸条呢?明明该说的话语已经嘱托的千万分了。儿子就算再痴傻,一句问话还不会回答吗?
这里就不说“妈宝男”“爸宝男”的问题了,因为似乎跟这个也搭不上杠。然而父亲为了让儿子记住自己万般嘱咐的话,还特意写了个纸条,明显有点太过注重细节了。把一个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精致地绘画它的细节,然后把这些细节原封不动地推给别人去执行,往往会得到相反的效果。每个人的处事方法都不同,循规蹈矩去遵循别人的样本,本来就容易失去方向。同样画一个苹果,也许别人就偏爱先画个圆圈呢。
问题是,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这种雕琢细节放弃轮廓的时刻,而且会下意识觉得我这么做是“为了他好”。
这也算是过度关心带来的弊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