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为了寻找早先买来的外置光驱,一顿翻箱倒柜,竟折腾了半箱旧物什,犹犹豫豫舍弃一部分,潜意识已经在作怪了,自认为平日已经很注意入的动作,身外之物仍然繁多。
细细思量:人为何如此执着于多?难不成资源匮乏年代形成的潜意识已经写进了基因序列?
从网络上搜索断舍离三个字,无一不提到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执笔的《断舍离》一书,里面提到:“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观点很受用,想着定要拜读一下全书。
思考:我们穷其一生都在追求幸福而不易得,是为什么?“断舍离”没有教人什么是幸福,而是反思什么对自己来讲是不幸福,诸如此类物品,想法应当即刻舍去。山下英子老师从22岁就开始研习瑜伽道场,此番道见体悟却也深刻。
与我自身查看,物品,信息,欲念,凡此种种无不是纷扰杂乱。
贪多且求索无度,原意可能希望借外力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本末倒置的结果是徒增烦恼。身处信息洪流,各种渠道媒体扑面而来的热浪,有意无意要抢占我的时空,单单一个手机内存,从几G一路狂飙到几百G,仍然有不够用的时候,每每打开手机,满屏都是各类功能APP,这么多信息入口,怎会不让人躁动。
想到身边的杂物越来越多,思想的包袱愈来愈重,舍不得,懒得动,执念多,多数人置身迷茫的世界,不自知迷失了方向,更不要说深刻审视自身与物品的联系了。
浮躁的我们缺少的是一丝静谧的心,一刻思考的驻足。
关注自身,关照思想和精神,思考什么适合现在的自己,首要迈出一步,找出具体哪里出了问题,这样才有打扫环境,清空杂念,过简单清爽生活的可能,其次动要起来,不可视而不见,见而不动,最后沦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面对现实,立即行动,才是正见最好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