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远远超过我期望值的电影,以至于看到开场 30 分钟,我就觉得自己已经值回了票价,后期剧情不停的翻转,更是有玩 360 度大旋转一样愉快惊喜的感觉。
1、剧情的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好几次都猜错了剧情,可能最近真的国产脑残片看多了,感觉自己也是满满的套路,猥琐狭隘的猜想最后结局是不是妹妹超过了姐姐,或者姐姐妹妹干一架,来彰显导演的三观。狭隘啊狭隘,整部片观看的过程就在不停的暗自打脸。
可能是出于真实事件改编,每一处剧情的翻转都显得十分和谐。包括:1)现实的不完美和发现女儿们的摔跤天赋;2)女儿们的反抗到理解;3)大学的众多诱惑和不同观念导致的改变;4)姐姐妹妹的三观对立和最终统一;5)失败后的自尊心和反思;6)自我独立的成长。在短短两个半小时内进行这么多次的剧情翻转却浑然一体,导演功力可见一斑。
2、什么叫做好演员
阿米尔·汗和法缇玛·萨那·纱卡为这部剧实在太拼。阿米尔·汗在于对不同年龄段肉身和情绪表达的精准把控和实现,法缇玛·萨那·纱卡则在于——虽然我没有查资料,但是能把摔跤拍得这么热血,背后付出的努力一定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特别是几个慢镜头里,肌肉的运作,神情的把控,都不是可以“装”出来的。
而这样的演员和整部剧的三观是无限吻合,你既可以融入剧中感受什么是追求梦想的用心和极致,也可以跳出剧外,看演员是如何将表演视为艺术品来呈现。当然,除了他俩,里面的几个主要演员都十分的用心,肉眼可见的苛求演技完美。
3、不同观点的切面
一部好的剧,观众是可以在里面自己找寻出很多不同的切面及导演想表达的观点,我的视野有限,就分享一些自己看到的东西:
1)教育来说,小班教育永远比大班教育好
大学教练可能是剧中唯一一个不够丰满的角色,一个人怎么可以脑残和自我到这种地步,完全找不到任何优点,这种存在本身是不合理的,只能说他就是为了剧情推动的一个没有被过多重视的人设。然而还是可以看出,在一个多人班里受统一的教育,远远比不上父亲一对二的小班教育。老师的注意力越分散,学生能被挖掘到的潜力就越少。
2)除了发现天赋和强制训练,还需要一味辅料叫理解,一味汤底叫家和
在中国,发现天赋这点暂且不论,强制训练可谓屡见不鲜,什么补习班都要上,德智体美,琴棋书画全面发展,但是往往孩子会做出相应的反抗,让父母头疼,除了一句“你还小,现在不懂,长大了就会理解”外,简直没有其他沟通方法。
而中国父母除了需要在发现天赋上下功夫外,更加应该重视如何和子女进行有效沟通,剧中要不是刚好有个要出嫁的姐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她们父亲的苦心,恐怕也不会有她俩日后的成就。
还有想提的一个小点是,家庭和睦对孩子的培养也很重要,剧中母亲虽然一开始对父亲的做法有极大的争议,在两人私下讨论后,母亲做了让步,两人达成统一,从此以后,母亲再也没有说过质疑这件事本身的话,包括女儿们一开始的求情,也就一句“这一年就当我不存在”了事。
反观中国大多数父母(包括我爸妈),都是一个坚持要怎样怎样,一个又当面反驳,觉得应该怎样怎样。孩子会在父母的不同观念中摇摆,最后输给了惰性~
3)这个世界的诱惑纷至沓来
这个世界的诱惑实在太多,如何保持本心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女主很幸运,在不知不觉沉迷五花十色的世界后,有爱她的妹妹来温柔的打脸。而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是在上大学,毕业后输给了花花世界。修炼强大的内心,非常重要。
4)论情商的重要性
父亲在后期的情商表现简直感人,可能一个人年纪大了就会变得温柔,特别是大赛前最后一剂鸡汤,居然能够提升到印度女性地位的境界,又辅以接地气的荣耀之说,简直要给这位老爸点 32 个好评,试想如果这时候父亲依旧坚持在为国争光上,只怕这碗鸡汤不够浓稠到支持女主的最后一场大赛。
5)成功的偶然性
综合上面几点,其实不难得出女主成功的众多偶然性(偏执又专业的父亲,天赋,好心的卖鸡老板,和谐的家庭,会打脸的妹妹等等),也是全剧隐藏较深的一点:你努力了我可没说一定会成功,可是你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
4、不说一句废话
全片看完第一感觉是真的没有尿点,导演非常娴熟自在的表达了——我没空和你说废话,但是我会把该说得说清楚。不浪费彼此时间,大概是导演对观众和自己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