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倍贤
答:这是一个很关键性的、非常好的问题。在《中部经》和其他经文里,佛陀讲过另外一个词汇~「无有方所的解脱心」。它跟「灵明觉知」主要的差异在于:「灵明觉知」是心还在认同觉知的功能。也就是说,心还在认同跟抓取五蕴中的「识蕴」,所以还隔了一层。
佛陀所讲的心,有一个不死、不生的层面、涅盘的层面,叫「无有方所」,英文的翻译“consciousness without surface",意思是没有能够让意识落脚的层面。当「心」一切都没有认同和抓取,甚至都不会去攀附觉知的功能。
佛经一直在强调:「我慢」是怎么产生的?是心去攀附一个现象、作用、功能、活动方式,将它认同为「这是我能够落脚、安身立命的地方」。当你把觉知解释为「真心」(真的心)的时候,那个就是认同,就是心落脚的地方。那就会变成是一种世间法,一种「识无边处定」。
所以佛陀所讲的:「解脱的心」、「不死的心」或「涅盘的心」,是不能够用「觉知」这样的方式来形容的。像《中部第1、2经》佛陀都有讲到,这样的心“It doesn’t partake even in the all of all"。它甚至不去参与所谓的一切,意思是,没有一丝一毫在落脚、认同、攀附的功能,是一个彻底的解脱。
简单的讲:只有在我们不再抓任何东西,不再认为那个东西是「真的、我的」,「真的不死的心」,才会显示出来。只要还有认同,还有抓取「这个是我的真的心」的动作,这个动作的本身就不是解脱的心。
若能够在概念上有起码的了解,就会知道,佛教的出世间法不是在指名某一种功能,不是要你去发现不变的东西。原始佛教修行的方法,都是在「如何放下」,而且都是「为道日损」的。都是在看透,那些抓取的动作是一种负担。所以,佛法是至清净法,到后来没有一丝一毫可以让你落脚的地方,心没有一丝一毫被杂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