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充和在给侄女以靖的信中这样评价《秋灯忆语》和大弟张宗和:“《秋灯忆语》写得真情实意。你爸爸做人直率坦白,文章也是,从不天花乱坠,花言巧语。” 读完此书,对此评价深表认同。
《秋灯忆语》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记于妻子孙凤竹去世后一年,以夫妻二人战时的履迹为线,张宗和回忆两人从青岛初识到广州订婚,昆明结婚,再到辗转各地、聚少离多,生子归乡,最后在合肥老家天人永隔。
第二部分则是夫妻二人异地时的书信,是全书的主体,也是最叫人感动的部分。透过书信,能真切感受到战争时期生活的艰难。两人几乎每封信都要关心彼此温饱、日常用度,谈及分居异地、寄人篱下、借钱过日子的无奈。
透过书信,亦能感受到即便是烽火岁月,有那么一群亲朋挚友相助,也会让人充满希望。凤竹有肺病无法工作,只能靠宗和教书养活家庭。夫妻在云南时聚少离多,宗和在昭通教书,凤竹则与兆和、充和住在呈贡。从新婚异地到怀孕生产,凤竹幸得三姐、四姐仔细照料,又常有大姐、二姐钱物资助。闲时,凤竹会跟四姐学字,也帮宗和抄曲。宗和则有机会就同友人拍曲作乐,不至于太寂寞。两人辗转四处时托人办事、买东西、寄信,总得亲友支持帮助。
透过书信,再就是能感受到夫妻间的恩爱了。相隔两地,二人大概每两天就要写一封信。有时候是日常的嘘寒问暖,宗和让凤竹吃三七炖鸡提了不下三次;有时候是吐槽抱怨,凤竹孤独时会讲气话怪宗和将她丢下独自快活;有时候是夫妻枕边蜜语,时常被宗和的情话逗得大笑又感动。在凤竹的整个孕期,宗和虽不能陪伴左右,但几乎每天都要写信去询问凤竹的身体状况,包括吃饭的量、大便状况,甚至是妇科问题。让她告知自己身体的变化,然后看孕期相关书籍,再给凤竹讲要注意什么。虽然无法弥补不在身旁的缺憾,但好歹有宽慰精神的作用。甚至连着几天收不到妻子的信,便写信质问发恼,又怕妻子动气,赶紧写信道歉。他们是平凡而可爱的一对夫妻。
第三部分则包括宗和的几篇散文外加一篇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烽火》。尤其是这部自传体小说,更体现了宗和的率真。选择对象时,家麟对幺妹和竹的难以取舍,摇摆不定;和竹订婚后,又有失落后悔的心思;虽有悔意,但家麟最终决心担起夫君责任。映射了宗和和凤竹的感情,以及他真实的心路历程。确实有貌合神离的阶段,但抑制欲望,守住了底线。从第二部分的书信中便可以感受到二人婚后的浓情蜜意,尽管有争吵,但始终认为对方最好。
亲密关系考验着两个陌生人如何维系情感,探索着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将关系发展成怎样程度。西方婚礼中的誓词“for better, for worse, for richer, for poorer,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to love and to cherish, so long as we both shall live.” 和我们说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生一世一双人”,都是对亲密关系最理想的期待。我认为亲密关系也是考验着自身对理智与情感、道德与欲望的权衡。在诱惑面前是否能坚持本心,守住底线,即是自身内部的抗衡。一段和谐的亲密关系是双方共同经营的“事业”,绝非一人努力能促成。宗和与凤竹的爱情朴实而坚贞,这大概就和他们自身为人正直淳朴密不可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