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党史题材优秀剧:《觉醒年代》,再现了积贫积弱的旧时代里星星之火的新思想、新文化冲破层层藩篱走向人民大众的艰难历程,也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们为了国家、民族未来道路探索而前赴后继,勇敢无畏的高尚情操,“新旧文化的交替”这个短语在和平年代的今天貌似平平无奇,但是在当时的背景里却意味着流血、牺牲,历史史实的精确考证和演员的精彩演绎让一个个之前常出现在教科书中的人物走进了我的内心。让人跟着剧情的走向心潮澎湃,我看到不少跟我年龄相仿的青年学生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肩负家国责任,以前中学时代因为文学常识积累,被动地了解到了鲁迅先生,一个文笔犀利的作家,印象仅停留于此,后来再翻开新编的中小学课本,鲜少见到鲁迅先生的文章了,或者原有的必读篇目也删减了,我错误地以为鲁迅先生离我们的时代太远了,我们不需要他了。
那个仅仅站在白话文起源上的人,写出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鲁迅,那个似乎写出不少病句的鲁迅:我记得以前翻看鲁迅文集不少句子颇有疑惑: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这不是重复啰嗦的病句么,大约确乎已经忘却了,这样前后矛盾的语句……总之我的印象里读鲁迅的文章语言总是拗口,我曾经以为鲁迅和他的文距离我们今天该多远呀,但是看这部剧的过程中我重新认识到了鲁迅以及他的文章作品的划时代意义。他的《狂人日记》在当时浑浑噩噩的社会里如一声惊雷使人惊醒,让人们认识到黑暗社会吃人的本质,但是《呐喊》自序中“破铁窗”的理论却又让人看到了黑暗社会里仍有不吃人的人,这是社会的希望之光。
正巧家里书架上有《鲁迅先生全集》,我迫不及待地带着内心还热乎的澎湃激情重读了以前读过和没读过的篇目,结合历史史实再看鲁迅才知自己浅薄,鲁迅的文人精神和气节值得每一代人学习,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时代的洪流中可以短暂沉沦愤慨,但是在愤慨之余不忘找到裂缝让那阳光照进来,我们的生活不也如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