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人世间的第一种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没有母亲或他人的喂养和照料,新生儿便无法生存下去,这就促使婴儿对母亲产生依恋。依恋是人类最初始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情感,是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几乎一切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从来没有过依恋感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成为只顾自己,而对别人毫无感情的人,也可能成为缺乏安全感或对他人过分猜疑而不信任的人。
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被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在人生开始几年里就已经存在,如果这些需要在童年得不到满足,心理方面就会出现这种那种问题,人格的发展也会出现障碍。
对婴幼儿来说,父母亲的态度和行为应具有前后一贯性,这样,他们才能把握预测未来,也才会有安全感。儿童基于昨天什么行为被允许或赞赏,他们并能推断今天的什么行为也会得到允许或赞赏。如果孩子今天的行为是否能得到允许,并不取决于父母的一贯态度,而取决于父母此时是否心情愉快,甚至取决于父母打麻将是否输赢,那么儿童便会感到这个世界完全无法预料,当然也就没有安全感。童年深埋的不安全感是将来患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
婴幼儿依恋情感非常重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就必须逐渐“放权”,鼓励孩子在家庭外与同龄人交往,鼓励孩子独立自主。依恋的发展有两种可能,一是独立自主精神的发展,一是转变为对父母的依赖。依赖是一种不成熟不健康的心理或性格特征。我们必须明确,一个人从小到大,只有与同龄人的交往过程中,心理才能走向成熟。一直在父母、长辈保护下长大的人,既缺乏社交能力,也学不会平等待人的精神。这一点在独生子女身上尤其突出。孩子只有通过人际交往的实际经验才能学会待人接物,而不可能单纯靠父母的说教学会这些。幼儿园的老师是懂得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使孩子学会人人平等的道理。吃饼干,每人四片,谁也不多,谁也不少;分苹果,每人一个,大小一个样。正是这种生活实践使孩子们逐渐懂得,所有小朋友都一样,大家平等。其实父母在家也完全可以进行同样的教育,母亲可以有意挑选苹果回家与孩子分享,这不仅可以避免孩子产生特权观念,还可以增添情趣和加深亲密感,这样孩子从小便学会“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种社会情感的萌芽,而不会成为自私或自我中心的人。
有些成人感到这个世界是友好的,他们心胸开阔,与人相处一般不存什么戒心,也乐意对别人投入情感。有些成人感到这个世界是敌视他们的,他们经常提心吊胆,心存戒备,与人交往时,从不敢敞开心怀,怕上当受骗,好猜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事态度,往往根植于童年时代,是跟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相联系的。一般的说。父母是否善于理解孩子的思想情感,是否善于与孩子沟通,同时也敞开胸怀让孩子理解他们,是决定性的因素。
孩子想吃巧克力,母亲说:“不行,马上就要吃饭了,吃了巧克力,你还吃饭不?光吃零食不吃饭,对身体不好。”孩子玩得正欢,父亲说:“吵死了,真讨厌,到外面玩去!
即使用耐心说理的办法,态度有比较温和,性质并没有变,还是说服,任何两个人,只要企图互相说服对方,就会有一个胜利一个失败,当然也可能谁也说服不了谁。总之,没有沟通。
亲子之间最重要的相互作用不是说服,而是沟通。
孩子想吃巧克力,父母亲首先要理解,他有这种的需要,也肯定它有满足这种需要的权利,这便是沟通。有了沟通,便有可能通过商量就解决问题的途径达成共识。
一个人如果在与父母交往中学会了沟通(善于理解别人也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他的同学、老师、朋友、同事、上下级的关系也很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所以,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