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俊平,焦点网络中级,坚持分享694天,2018年3月11日,周日
我们漯河的地面焦点群伴着和煦的春风,踏上了美丽的征程。昨天下午,在大咖邱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正式开始了我们的学习之旅。我们先学习《家庭中的正面管教》第一天不预设立场--站在孩子立场看问题。
其实我发现,不光我们对待幼儿园的孩子、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乃至大学生及同龄人的交往,绝大多数人都持自己原有的思想观点、价值观来评判别人,来判断别人所做的事,所说的话以及这个人的品行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念,作出一定的是非对错判断,好像如果不作出评判,就无法与人沟通交流,什么时候,我们能做到只观察事实,只描述事情,而不做出我们的评判(我们以为的只是我们以为的,而不是事实),那么我们就做到了不预设。
对如何做才是不预设,邱老师也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比如你看见孩子,很高兴的从外面回来了 ,你就只描述事情:孩子,你回来啦,心情真高兴啊。比如孩子好像跟别人干完架,哭着回来了,你以为就是昨天的小子打了自己的孩子,愤怒的说道:是不是谁谁,就说不让你跟他玩,看看被打了吧?(这是有自己的预设在里边)其实事实是:自己的孩子因为争抢玩具先打了别人,不小心摔到地上,弄疼了自己,孩子只是疼的哭了,但是并没有怨恨其他小朋友。不一会儿又高兴着找那个小朋友玩去了。什么时候我们把事实与我们的评判区分开来,把我们的评判放在一边,只描述事实,就能做到不预设。
我们家长为什么是带着有色眼睛去看待我们的孩子呢?
一是没有耐心。工作忙娱乐忙学习忙,时间总是不够用,处理自身的事情已经时间不够用了,哪还有那么多时间花在孩子身上啊。
二是孩子生长的环境变了,孩子出生在新时代,不缺吃,不缺穿。不像是我们小时候,父母最大的责任就是给我们吃饱穿暖就行了,而我们的责任好像除了吃饱穿暖,还要养育好孩子。这给我们做父母的,又增加了新的责任。我们除了工作忙,还要学习如何做父母。
三是用我们原有的思想观念判断孩子,是我们最容易做到的。把诊断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按我们的要求去改变,对我们来说是最省时省力的。但关键问题是怎么去改变?家长不知道,孩子也不知道。
从这里可以看出,预设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在时间紧,责任重的情况下,我们只好运用预设了。但是预设并不好用,越是想赶快的解决问题,越是做不到。就像扁鹊行医一样,要想根治问题,就得从根本上医治。
希望孩子比自己优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中国家庭的期待。但中国家庭普遍的问题是亲子关系的界限不清楚。作为人,最大的需求应该是自由。自由规划自己的梦想目标计划,为实现自己的梦想目标计划,做出属于自己的行动,而不受干涉控制。一岁多的小孩就会自己说:“我自己拿筷子,我会自己吃,我要自己吃饭!”他们会有从大人手里夺筷子的冲动,这就是对自由的渴望。可是我们的家长们怕孩子弄脏衣服、怕孩子弄脏地板、怕人家说他养的孩子脏兮兮的,而拒绝孩子自己吃饭。(表面要孩子干净,实则怕别人说自己、怕洗衣服太累)为了自由,为了探索这个世界,孩子是不怕脏,不怕累的。既然孩子不怕,我们何不放手呢?(放手要一点点的放,根据孩子的年龄)
我们对孩子有太多的期待,那些期待原本是自己要完成而没有实现的,都转嫁到了孩子身上。在我们的眼睛里只有我们的期待,而忘记了生机勃勃的孩子,孩子成了我们的傀儡,谁愿意做傀儡,孩子要拼命挣扎,争取属于他生存的主权。孩子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他需要被看见被接纳,被欣赏,被肯定被关怀,被信任,被理解,被倾听 ,而不只是吃饱和穿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