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希望通过吼叫来让孩子听话,本以为通过吼叫之后孩子会乖乖听话,并乖乖地说句“妈妈对不起,我错了,好的我现在就改,我真的是没有注意到时间”,然而一切都是妄想。当父母用吼叫来表达自己的愤怒的时候,得到回应的往往不是我们想得到的期待、认错和改正,而是孩子不以为然的反感和变本加利的反抗。
所以对于每一个失控的父母来说,也许他们会认为吼叫是解决处理家庭矛盾的简单直接的方法,他们会从烦燥混乱中逃离出来,却往往被失败感所包围。还导致亲子关系进一步的恶化,说明吼叫这种方式是非常不好的。
决定改变的理由:
1、我嚷嚷时,孩子根本不听,也切断了跟我的联系;
2、我想给孩子们树立一个优雅的母亲形象;
3、我听到孩子嘟嚷说妈妈不爱我,,妈妈内心非常的愧疚;
4、孩子也学着我的样子,也对我或都别人大吼大叫;
5、当我大吼大叫的时候,孩子们会跑向他们的爸爸,他们害怕我;
6、我担心当我情绪失控的时候,会动手打孩子;
7、我想让家人知道,不吼不叫孩子会变得更好;
8、我想成为比现在更好的父母。
把你的决定改变的理由写下来,这样遇到困难就不会退缩。
很多父母只想学习减少日常策略或者是让孩子乖乖合作的具体方法。但是往往这些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就算有效果也一定会是非常短暂的,因为我们在进行操作,实践过程中不知道原因,不知晓原理,不能对症下药。
所以了解吼叫是怎么发生的,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一,情绪发生的过程:触发器-想法-情绪爆发
触发器通常是指暗示或指令也就是导火线,也可以是内部和外部的触发器。
想法让情绪升级到一个爆发点,你就用大吼大叫来表达你的愤怒和烦躁。所以当你了解到你自己的触发器、想法和情绪是如何发生的,才有可能尝试做一些改变来防止情绪爆发。
你虽然无法控制每天会遇到哪些触发器,但你可以调节你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调节你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解读方式。我们不能去改变触发器,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想法。
我们要观察哪些因素是成为发脾气的触发器,观察你的感受和想法,然后看到行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所以不要养成一遇到触发器就开启你的负面想法,然后就开始大吼大叫的习惯。
[if !supportLists]二、[endif]吼叫发生的不为人知的深层次原因
1、吼叫代代相传。往往孩子会延续父母对他的模式。你的父母经常对你吼叫,你也朝你自己的孩子吼叫,所以家里吼叫就会代代相传,成为家庭文化的一个部分,试着问一下几个问题:
a、你的父母、祖父母是否经常朝你吼叫;
b、他们通常会因什么行为而对你吼叫;
c、吼叫时是否会说很伤人的话;
d、吼叫时是否会伴随着咒骂;
e、他们朝你吼叫时你的感受如何;
f、如果不吼叫,你希望他们怎么做;
h、他们的吼叫对你的管教你的孩子有什么影响;
i、他们的吼叫对你成人以后对自己的认识有什么影响;
只有反思和觉悟才能更好地战胜自己。
2、迁怒孩子。发泄给孩子,孩子发泄给别人。
当你吼叫孩子时,想想你是对谁生气。一旦你开始注意到你在迁怒于人,而通过向孩子来发泄对他人的不满的时候,那么你就会开始改变,将能减少吼叫。
3、隐藏在你吼叫之下的感受
当你朝孩子发火时,你想想你的感受是什么,是不是些无以名状的感受,这些感受可能是难过、悲伤、失落、羞愧等。
我们会因为隐藏着的真实的感受不会表达,从而产生很多的矛盾。吼叫也许能暂时释放压力和痛苦。但是要想处理好吼叫的问题,就要发现感受和需要。那你很快得到疗愈。
很多父母说,当他们开始观察他们自己的吼叫行为,越来越了解自己的情绪触发器及情绪升级的想法及感受,通常就会减少吼叫。所以了解自己从自我观察开始。
所以当下一次你要开启吼叫的时候,观察你自己身体的反应,你的呼吸是否加快、你的声音是否会变大、你的脸是否会变红或变肥、你的脚是否会踏步,甚至跺脚。
通过观察你自己的反应的时间长了,这种现象会成为提醒你注意的警示信号。这是在吼叫开始之前能够喊停的关键一步,所以下一次如果你又朝孩子时,要抓住这个机会察觉,我为什么生气?我小时候是否有类似的经历?我是否在生某人的气而不是孩子?你的健康、睡眠,个人因素,有没有影响到你的情绪,你是否还有其它感受的有被注意到,这些都是值得探索的问题,深入挖掘找到在愤怒之下原因,藏在下面的感受需要被发现,被注意和被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