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作为成语,形容一个人举止优雅,文明得体。其实,其本意不完全如此。

      “文质彬彬”一词出自《论语·雍也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是指“彩色交错”,引申为“文雅”,指人的言谈举止和服饰装束要合乎“礼”的规定。“质”有本体、质朴之义,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质朴无华的天性。“彬彬”解释为“两者和谐地结合”。这句话的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就未免浮夸虚伪。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君子。

        孔子讲究中庸之道,认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定的度,凡事都会有一个平衡点,找到了平衡点,就和谐了。孔子认为君子是文和质的互补,正是这种关系,才成就了君子,如果一个人没有文化,虽然质朴,但言语举止粗俗,自然不能归于君子之列。同样,“巧言令色,鲜矣人”,太过于文,而少了质朴,就过于浮夸,也与君子无缘。孔子这段话中还有一个暗示时间顺序的重要连词“然后”,意味着“文质彬彬”既是目标也是过程,既是君子人格的内涵,也是君子人格的修炼之道。

        《论语·卫灵公篇》: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意思是,君子以义作为本质,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君子具有“义”这个“质”,但是要有“礼”“孙”(通“逊”)“信”的的修饰,才能成就事业。

      《中庸》中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尊德性,加强道德修养,就是质的培养。道问学,就是学文,力行和学文并重。尊德而不道问学,正是《弟子规》讲的“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那就流于野了,就是一个粗鄙的人。道问学而不尊德性,就是“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谓之史。所以君子力行与学文并重,这才能做到文质彬彬。

      《论语·颜渊篇》中,有个叫棘子成的问子贡,“君子只要有良好的本质就行了,还要用哪些礼节、表面形式来修饰自己干什么呢?”子贡回答说,“可惜呀,先生这样来说君子就错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和文彩同样重要。如果把虎豹和犬羊的兽皮表面的毛拔掉,这两类兽皮有什么区别呢?”。子贡通过通俗的比喻,说出了文和质同等重要的道理。

        子路在成为孔子的弟子之前,没有受过教育,言行粗鄙,以勇敢无畏自居,看不起孔子这样的文人。《史记》中对其记载是“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意思是,子路生性质朴,喜好勇猛武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冒犯欺凌孔子。司马迁传神地描绘出了子路好勇而无礼的形象,这就是质而无文。经过孔子的礼乐文化的教育,子路变得勇而有礼。有一次,子路在周游列国途中与孔子走散,询问一个农夫时,这个农夫不仅不回答子路的询问,还把子路抢白一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然后“植其杖而芸”,自己专心除草,不搭理子路。但是子路没有生气,而是“拱而立”,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这时的子路,已经做到“文质彬彬”了。终于感动农夫,把子路请回家中留宿,杀鸡并且做了白米饭招待子路。

        孔子本人就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他博古通今,集夏商周三代礼乐文化于一身,被当时的人称为“圣人”、“天之木铎”,官至鲁国大司寇。但是,他在乡党面前,表现的非常恭顺,好像不能说话的样子。和乡人在一起饮酒,要等年老的人都出去了,自己才出去。在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与上大夫说话,正直而恭敬。在君主面前,表现出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经过国君的座位时,面色庄重矜持,小步快走,言语好像中气不足。在接待外宾时,面色矜持庄重,脚步快捷。居家时,穿衣整齐,表情温和舒展。进入朝廷大门,表现出害怕谨慎的样子,好像没有容身之地。生病了,国君来探望,因不便起床,便头朝东,把朝服披在身上,拖着大带,以示对国君的尊重。孔子的这些行为,就是谦恭的“文”的表现。在孔子身上,文质彬彬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文质并重,相互提升,才能达到“天性”和“人文”合二为一的境界,成为君子。

                      张洪山

二〇二三年六月于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