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人会把焦虑视作一种负面情绪,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别焦虑”“少焦虑”“有什么好焦虑的”。
但实际上,焦虑本身是一种正常且重要的心理反应。
它一方面保证我们在面对一些危险情境时,迅速做出反应。
另一方面它让我们考虑到未来可能存在的危险,并事先做好准备。
焦虑其实源自进化,它是我们的一种生存能力。
但当焦虑变得过度,或在一些不该引起焦虑的情境面前,我们却仍控制不住焦虑,那这个时候,焦虑就变成一个问题了。
比如有人一看到鸽子就非常焦虑,还有人会因为在朋友圈看到了一条与疾病有关的消息,就立马觉得自己会患有这种疾病,进而产生极大的焦虑,这样的焦虑只能给自己和他人徒增困扰。
但像这样夸张或令人难以理解的焦虑都还不足以称之为病症。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只有当我们因焦虑而遭受情感上的痛苦、情绪上的恶化。
以至于在生活中受到损害时,焦虑才构成病症。
这几十年来,焦虑症一直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
据《柳叶刀》的数据,2021年全球有3.74亿人患焦虑症,跟2020年的数据比较,增幅达25.6%,这足以说明焦虑症变得越来越频发了。
女性数量多于男性,这与过往研究的结论一致,在绝大多数焦虑症中,女性受影响的概率是男性的两倍。
此外,焦虑症在任何年龄都会出现,有一些特定的焦虑症是在童年时期就形成了,还有一些则是在中老年时期集中出现。
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焦虑症呢?
过去数十年的科学研究表明,焦虑症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
首先它与人的压力状况紧密相关,长期承受重压的人,焦虑水平必然也就更高。
此外,生理因素也会助长焦虑,比如研究表明,孕妇比常人更容易患上焦虑症,这一方面因为妊娠本身和妊娠带来的生活变化造成的压力;
另一方面也因为激素水平的变化,通常孕妇的焦虑症状会在分娩后有明显好转,甚至完全消失。
还有炎症也会提升焦虑水平,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等长期炎症性疾病的人,往往患焦虑症的比例也会更高。
而且,焦虑是可以被遗传的。
这一点最直接的证据来自双胞胎研究,当同卵双胞胎中的一人患焦虑症,即使两人长期分离,所处的环境完全不同,学习过程也大相径庭,另一个人患该病的概率也大大升高。
生活经历也是影响焦虑水平的重要因素。
大量的研究表明,艰难和压抑的生活环境会增加患焦虑症的概率,像是长期患病、长期的经济困难或工作困难、丧偶或离婚,以及童年期间受到精神或身体虐待等不良经历等都会影响焦虑状况。
不同的性格也会存在不同的焦虑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奥尔波特和奥德伯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过一个“大五人格”模型,被公认是衡量性格的最佳模型,它包括五个维度:
外倾性,即合群、精力充沛、乐于交际;
开放性,即接纳新事物、追求变化、对未知充满好奇;
宜人性,即对他人非常友好、乐于助人,喜欢和谐氛围;
责任性,即擅长做规划、上进、勤奋且自律;
神经质性,即容易消极、紧张、会对负面事件做出强烈的情绪反应、对日常事务忧心忡忡。
外倾性弱,责任性强,以及神经质性强的人,患焦虑症的风险会比较高。
此外一个人的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会随时调节自己的性格特征以适应环境的要求。
比如一个责任性很强的人,在面对超额的工作任务时,会不得不暂时降低自己想要完美处理好所有事情的要求,以确保完成这些工作;
但有的人会更容易调节性格,有的人则没那么容易,前者相对后者,患焦虑症的风险要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