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学校有个征文比赛,我找了班级几个文章写的相对比较好的学生,让他们试一试。我想着给学生的时间充裕一些,于是定了三天后再收作文。三天的时间很快过去,这天早上,一个班的作文我收到两本,另一个班我只收到一本。我既生气又难过,学生咋就这么不想写作文呢?找了几个学生了解情况,学生的回答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不知道写什么,一种是不知道怎么写。本文主要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不知道写什么是写作素材匮乏的原因。学生的生活都很单一,几乎都是两点一线,规律的上课会让人觉得总是缺少那么一点乐趣,看不到乐趣,何来的素材。作为老师,我们总是跟学生强调要认真观察生活,事实却是,学生的年龄达不到对生活有深刻的感悟,功课越来越多,他们也没有时间去好好体味生活。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增加作文素材呢?
一、积累工作不能少
读书笔记是最有效的作文积累,没有之一。读书笔记主要有三种:摘抄式,评注式,感悟式。摘抄自然是选择自己认为优美又值得借鉴的词语、句子或片段记下来,作文时用上几个,立马可以提升自身的作文语言档次;评注是对文中的人物、细节,事件,或者是带有哲理性的句子站在赏析的角度进行点评批注,有利于学生在组合素材时做好排兵布阵。有所悟必有所得,感悟式主要是针对学生对素材的把握,如果学生能对文章的主旨有深入了解,那么学生对素材与主题之间的关系会更加理解,从而选择更契合的素材,使主题得到升华。
二、背诵仿写最有效
练字专家说:“练字的基本步骤是先模后仿最后才是自己写。”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学生的记忆力好,吸收能力强,小时候如果能够背诵一些适合他们口味的篇章,然后适当的进行仿写,让学生觉得学有榜样,而且能立竿见影,这样他们欣慰之余还有成就感。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从中学习变换一些写法。肖复兴说:“模仿是学作文必须经过的一级台阶。”我在教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觉得第二段百草园的景写得实在妙极了:有植物有动物,有颜色有活动,有动有静,一个五彩斑斓的孩子乐园就这样展现在读者面前。学生们乐于背这一段,仿写这一段更是起劲,我还记得有两位同学的仿写写得特别好,摘录下来供大家欣赏。
不必说嫩绿的青草,鲜艳的花坛,光滑的升旗台,高大的榕树。也不必说蜻蜓在荷叶里起舞,蝴蝶在花丛中起舞,成群的麻雀没过多久就在树枝上扇动自己的翅膀。单是小路上清澈的池塘,就有无限趣味。鱼儿在这里作画,青蛙在这里打鼓。扒开水边的淤泥,有时会遇见泥鳅,还有少许的蜗牛,水草和青苔缠络着,翠绿的水草立在水中,给那单调的池塘增添了一份生机,如果不看那池塘中的水光去看青苔,那可真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不仔细看你还真看不出来。
——邓成浩
不必说清一色的房屋,粗大的电线杆,繁茂的榕树,银白色的大风车;也不必说天上搬家的大雁,荔枝树上享受食物的腊蝉,草里的蚂蚱忽然跳到树丛中去了。单是那后院的小杂地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一两只蜜蜂在工作中唱着他们那辛勤劳作的歌儿。翻开瓦片来,有时你会遇见西瓜虫。还有金龟子,我们常用一根细绳绑住他的腿,看着这小东西究竟多大的力气。角落,长着一小片三叶草,是清一色的绿。有人说,如果在三叶草堆里找到四片叶子的,便会有幸运之事降临。于是乎,每次经过哪儿,我都会蹲下来,找找那所谓的四叶草,也不知为何,是我运气不好还是咋的,就重来也没见过。
——陈浩键
三、日记走起是作文
如果不想为写作文而写作文,不想写作文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不想写作文时象挤牙膏一样勉强为之,那么坚持写日记是一种督促自己、培养自己的最好办法。在写日记时,写上自己最想写的,同时写得具体生动,那么这样的日记往往可以自然而然地帮助学生成为作文的素材,甚至有些日记索性就可以是一篇完整的作文。
一开始不能要求学生每篇日记都是一篇完整的作文,但一定要求学生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因为日记是一种坚持到最后会熟能生巧,巧能生花的东西。当写日记的习惯坚持到一定程度,写作文的心态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写作文会越来越轻松,这时,日记就是作文,作文也就是日记了。
上面的三种作文素材积累办法,无一例外,一要去做,二要坚持去做,三要花心思坚持做,如果学生能做到这三点,我想,什么作文都不成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