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惭愧曾经自认为在见识和格局上远远超过老妈这一辈的女性亲戚邻居。我很少有机会跟她们闲聊,也不喜欢听她们讲东家长李家短的,对她们不够了解,再加上自以为读书多,所以特别的无知和自大。
这种惭愧的产生,是从我前年见到了2年多未见面的英婶儿开始的,她是我祥叔的老婆。
前年春节期间见到英婶儿,她穿了一件长到小腿肚的墨绿色羽绒服,样式简单、颜色素雅,再加上黑色的高跟鞋,衬得她挺拔优雅。我一下子没能把她与曾经那个邋里邋遢,土里土气,满脸风霜的女人联系在一起。
她先叫了我,我一下反应了过来,忙跟她打招呼。她感叹我怎么还没吃胖,又问我什么时候回的家,我夸奖她越来越漂亮,她羞涩地表示自己都老了等等,我们聊了好一会儿。英婶儿的变化,让我吃惊。
英婶儿与祥叔结婚时,也已经24岁了,在当时也算是大姑娘了。英婶儿个子矮,长得不很好看,祥叔幼年丧父,家穷,就这样两个人没有情愿,也没有不情愿的结婚了。祥叔对英婶儿总是不冷不热的,直至英婶儿连生2个女儿,加之当时祥叔已经在县城开了个修车店,收入颇丰,对英婶儿连同女儿们都更嫌弃了。
后来,祥叔的生意越来越好,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英婶儿像个寡妇一样带着两个女儿生活。祥叔每次回来,就是向英婶儿提离婚,英婶儿死活不同意。就这样耗了两三年,英婶儿又高龄生下了一个儿子。儿子的到来虽然让祥叔很高兴,但并没有帮助英婶儿挽回祥叔的心。最初的几年里,英婶儿仍是一个人带着儿子女儿在老家破旧的房子里生活。祥叔在县城,偶尔回来看看她们。
后来的10多年里就英婶儿就是带着两女一儿生活的。这中间祥叔多次提离婚,甚至将第三者带上门,英婶儿除了咬定不离婚外,仿佛什么都不在乎。
我当时很为英婶儿不值,这样名存实亡的婚姻有何用,她虽然有丈夫却像一个寡妇,家里里里外外全部自己操持。祥叔虽然很有钱,除了给儿女交学费,买些东西外,从来都不给她花。
我跟老妈聊起这个事情的时候,很自以为是的为她出谋划策,虽然我不可能在她面前讲:祥叔很有钱,她可以先偷偷弄清楚大概有多少,最好还能拿到祥叔出轨的证据,然后再离婚,就可以弄一大笔钱。孩子她可以要,那就祥叔支付抚养费,也可以不要,反正孩子们心都向着她的。当时英婶也就30多岁,还是很好找下家的。拿到了钱,过自己自由的日子也行,再嫁人也行,人生不要太快乐。我妈很不以为然,她非常不认同的我的看法,但是她说不好原因。
我当时就想:多少农村女人吃了没有文化的亏。要是换成一个有知识的女人,肯定不过这种婚姻生活。我把我自己同我妈妈以及我家族里的其他女性都分开看了,我以为我是一个思想进步、聪明的人。
祥叔把店开到了郑州,并在郑州买了房子;大女儿由爸爸安排去郑州找了一份工作,不久后嫁人;二女儿跟着爸爸在郑州读大学;儿子也被爸爸接去到郑州读书,婶子也就随着去了郑州。一家人整整齐齐在郑州扎根生活了。这些都是我在看到红光满面,自信幸福的英婶儿后,问老妈才知道的。老妈说,你英婶儿算是熬出头了。
我为英婶儿高兴,也惭愧到不行。再看到人家婚姻不幸时,再也不敢发表我浅薄的言论了。
我想弄清楚英婶儿能坚持到云开月明的一天,究竟是靠的什么。然后很认真地假设了她离婚后的情形:99%的概率英婶儿会再嫁给一个离婚或者丧偶的,有孩子的,没有祥叔有钱的男人。如果这个男人是一个好人,他们能组建一个有爱的幸福小家庭,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如果这个男人也不是一个良人,英婶儿就是跳到了另一个火坑。如果英婶儿不结婚,一个单身离异的农村女人,连家都没有了,活着会跟艰难。不管是哪种情况,她连0.01%的可能性都没有能达到现在守着儿女,住着农村人想都不敢想城市大房子的结果。
这样推假设下来,我曾经嗤之以鼻的英婶儿委曲求全的婚姻,反而是最稳妥,也是最好的婚姻了。这或许是英婶儿想了很久后能预见的未来,从而做了对她来说最正确的决定。我为自己曾经浅薄的,目光短浅的看法而惭愧不已。婚姻这种东西,有时候真的是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什么的才最好,什么情况该放弃,什么时候该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