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不要错过任何升级的机会
112 从庄轶和李老师身上学到几个很棒的习惯:
1)做一个“狠”人。哪怕一天只睡三五个小时,也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完然后再去做接下来的事情,不要白白占便宜,要付出对应的努力和结果,同时珍惜别人的时间的价值,庄轶会在机场做完作业再去找李老师讨论,如果是我,估计会因为睡眠不足而不带脑子的去请教。把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起来,这是对自己狠的表现,也是让别人尊敬的原因。
2)主动联系那些若不联系就可能断了联系的朋友,强连接就是这么来的,在关系中主动一点。
3)对自己的好的人,也要对他好;也要做一个对他人有用的人,不要一味只求回报,哪怕是付费的,世界上的强连接就是真心和真心的交换。
113 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看到一些事情,然后会觉得你说的是对的,但好像跟我没有太大关系,毕竟,我不是你,你不是我,你能做的我不一定能做到,我还是安心的做好我能做的事情吧。
我自己确实是经历过很多这样的瞬间,也会在遥远的以后回想起来觉得错过了什么,但转念AQ自己,没关系,不是我的也强求不来。现在想想只想对这样的打出一个词,呵呵。
仅仅是因为“以为某些观念和自己无关”,就可能让一个人永远生活在另一个“自洽的世界里”。有些观念,即便你觉得与你有关,它也不一定会起作用,反过来,如果你觉得与你无关,那么它一定不会起作用。
就像那句话,我们永远无法赚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世界何其大,我们的认知又是多少呢,会不会只是天边的一片云彩呢。
114 有些观念真的很重要,但它们要么太简单以致被忽视,要么太过违背直觉以致让人无法相信。但最让人们错过转折点和升级机会的或许是:觉得那个观念——虽然有道理,但是和自己没什么关系。
“和自己没有关系”常常是一种错觉,是最可怕的自证预言。但若是吸收了这个观念,那么就会发现它和自己其实有关系。
很多时候当我们接受新的知识,即便做不好也没有关系,但是要拼命去做,反复琢磨,反复尝试,自然而然就开始深入了。
做要尽力,想要深刻,否则,那转折点和升级机会也会远离自己。
115 一直强调要“只字不差的阅读”,是因为很多干货的东西,往往披着简单的外衣,以至于很多人觉得无所谓,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但其实并没有理解,已经忘记了。
所以不仅要“只字不差的阅读”,还要“反复阅读”,还要先假定每个观念都和你有巨大的关系,再调动所有的感官去为自己创造“带入感”,去琢磨、去研究、去想象:若这个观念被自己吸收,自己会变成怎样;哪怕是背下来,这样才能真的进入心里。
116 了解一个概念——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模拟你正在看到的行为,然后产生相似的“感受”。感同身受、情商高、夫妻相、模仿等都是镜像神经元的功劳,镜像神经元对于一个人和外界的互动关系至关重要。
镜像神经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就像大脑是可塑的,所以镜像神经元也是可以被增加的。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镜像神经元貌似只能由亲眼见到的人触发。例如书籍、物品等并不太能激发镜像神经元,只有在看到人的时候,哪怕是影视里的表演者,才能因为某些场景或事情被激发镜像神经元。
也就是说,一切学习过程最初都是基于模仿的,一切模仿都是源自模仿者看到真人的行为,哪怕是电影里看到的。如果你面前有一个触发了其他人你却没感觉的,那是因为你觉得这和你没有关系。
117 所以,学习也好,进步也罢,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交行为。
很多人以为自学是一个人琢磨,但更深层次的动力可能是:你亲眼见过了一些人真正做到了,你亲眼见过一些你知道的确实有缺点的人竟然也做到了。然后,自己会产生“连他也行,那我也行”的想法。
李老师的朋友张晓楠,常说一句话:想要做到,就要先从物理上接近目标。张晓楠就是先千方百计去到北京,然后千方百计学习需要的技能,然后千方百计打听到很多央视的人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于是考去那里接近最牛的人,然后最终达成所愿。很多时候,所谓“目标”,若真的落实下来,就是那些做得到,做得好的人。
118 无论是张晓楠这种目标明确不屈不挠的人,还是像李老师这种所谓随波逐流的人(从来不问生活要什么,生活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他们都或有意或无意的不断从物理上接近目标。
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效的社交,一定是群体共同成长。耳濡目染才是真正的教育,耳濡目染才能真正激活镜像神经元。
所以,见到那些“真正做到了”的人——非常重要;见到那些“确实有缺点”,但是“竟然也真正做到了”的人——更重要。不要把自己隔离开来,而要想办法让自己接近那些优秀的人,哪怕无法与他们有太多的交往,能够见到优秀的人本人就已经可以激活镜像神经元了。“自然而然”的产生更强的驱动力了。
这背后的重要机理就是:不再认为“那和我没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