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知识树原理」告诉我们,知识树的节点是作家、思想家,而不是知识点,所以我们必须留出30%的读书时间用在查找作者信息上,这样做可以让读书效率和速度提升30倍。
1、因为知识树的节点是作家、思想家,理解了一个作者的基本情况,等于同时了解了这个作者加上他的弟子、朋友和老师这些同一个「学术共同体」成员的所有著作,读书效率提升10倍。
2、因为绝大多数值得读好书,在豆瓣、知乎上可以找到对应书评、核心论点提炼文章,在很多知识付费平台也可以找到解读视频和音频,可以帮我们快速了解一本书的核心论点,读书效率至少提升10倍。
3、因为了解了核心论点,看全书目录时,可以直接看懂一本书的设计架构、写作思路,这样就可以粗略带过不重要章节直奔重点章节,读书效率可以再提升10倍。
三个10倍,合起来就是30倍。
感:
醍醐灌顶,原来了解一本书的作者如此重要,这是我的盲区,以前完全忽略了,看完一本书,却对作者没什么印象,真是重大损失,不知道降低了多少读书效率。
思:
我将「见感思行」拓展成「见拆感思用」,这是因为我将这个框架定位成了深度阅读的工具,所以和积累素材的目的不同,用法也就存在差异。
而增加的一个维度「拆」就是在「见」一本书后,从“目的”、“框架”和“要点”三个维度将一本书拆解,拆解后再从「感」、「思」、「用」三个层面剖析,这样可以将一本书读懂读透。基于这个定位,我将「感」继续细分成了“情绪”、“直觉”和“兴趣”三个维度,将「思」继续细分成了“关联”、“价值”、“质疑”、“创新”四维度,「用」也有“验证”和“迁移”两个维度,并且这个框架还在继续细化,目的就是把一本书深度拆解,化为己用。但这样做是非常烧脑的,做完之后,往往至少也是几千字,就不太符合知识卡片的定义了,因为信息密度比较高。所以,现在我输出卡片的时候只针对「拆」后梳理出来的一个要点,用「见感思行」输出,这样更方便积累素材,认知负担也比较轻。
回到「拆」这个层面,是通过“目的”、“框架”和“要点”三个维度把一本书拆解方便后续的解读,但我也发现,拿起一本书,马上这样去「拆」,是非常吃力的,这次「见」中提到的三个10倍给了我启发,可以极大提升梳理“目的”、“框架”和“要点”三维度的效率。
通过了解一个作者的基本情况,就可以了解他的写作目的,这样就不用自己费力去书中寻找一本书想要解决什么;而通过阅读一本书的书评和解读版,可以快速了解一本书的核心论点,也就是“要点”,这就比从头读到尾去寻找核心论点要大大省事;而了解了一本书的写作目的和核心要点,就可以很容易看懂一本书的设计架构、写作思路,也就是“框架”,这样效率就大大提升了。
行:
在深度阅读一本书时,进行「拆」这个层面,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去找到作者的写作目的,通过阅读这本书的书评和解读版去快速提炼要点,然后通过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核心要点梳理出整本书的框架,直奔重点章节,从「感」、「思」、「用」三个层面拆解透彻。
参考资料:《第2课 | 极简精读法:30%的时间用对了,100倍的效率》/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