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亲爱的小伙伴!在刚刚过去的周六正是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的日子,应个景,我打算接下来三天深度谈谈香港。
说到香港,话题离不开茶餐厅。茶餐厅提供了揉合香港特色的西式餐饮,是香港平民化的饮食场所。一说起茶餐厅,你一定闻到了奶茶香,想象坐在卡位上的对话,看到港片大哥边吃饭边讲数的场景。茶餐厅作为大众食肆的代表,见证了香港大半个世纪的变迁,它充满的平民气息,它承载的本土文化,给人一种街坊的亲切感。
其实仔细算下来,茶餐厅出现的历史并不算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香港还在英国的统治之下。一方面,西方人爱喝咖啡,本港人中意饮茶;另一方面,大多数西餐厅只为洋人提供服务,其价格也让本地老百姓负担不起。满大街都是昂贵的西餐馆,香港街坊往往望而生畏,只能在橱窗外远远地看上一眼正在享受美食的有钱人。在这种冲突和碰撞当中,冰室应运而生。茶餐厅的前身是冰室,提供廉价的仿西式食物,主要有咖啡、奶茶、红豆冰、三明治、菠萝包、蛋挞等。后来冰室提供的食品种类逐渐增加,又与西餐馆的模式结合,慢慢演变成为今日的茶餐厅。它不仅价格低廉,一顿饭三四十港币让普通大众都消费得起,而且上菜快,营业时间长,跟港人所信奉的“时间就是金钱”不谋而合。茶餐厅因此成为香港独特的餐饮文化。
茶餐厅里的顾客可以是西装革履的白领,也可以是校服球鞋的学生仔,更时不时有衣衫褴楼的流浪汉或流传街头的古惑仔,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人聚集在茶餐厅用餐,边吃饭、边高谈阔论、阅读马经,形成一道香港独有的茶餐厅风景线。而压在餐厅桌面上玻璃底下的,是完全属于香港人“半中不西”的菜单。从蛋挞到西多士,从米线到意大利面,从扬州炒饭到葡国鸡饭,当然还有香港原创的鸳鸯、柠咖,甚至简单不过的柠水,海南鸡饭可以配罗宋汤,龙脷鱼柳沙律可以送油菜,还有就是完全港式的面包:没有菠萝的菠萝包、与鸡没有关系的鸡尾包,均原是西式包点中没有的。
茶餐厅,香港人每日都会经过或光顾的地方,这里没有高尖的精英,只有讨论平凡话题的人们;这里没有外国空运的昂贵食材,只有香气四溢的菠萝油和丝袜奶茶。这里是城市中的祠堂,供人讨论时事;是无情人间的加油站,给人点点暖意;是流离生活的支点,让人获得归属感......它是人生百态。
香港茶餐厅讲求效率,食品或饮品都有不同的简称。饮品方面,飞砂走奶:没有加入砂糖和牛奶的咖啡;奶茶:即以香、滑、浓为标准的丝袜奶茶;鸳鸯:香港独创的咖啡加奶茶;茶走:不加砂糖改加炼奶的奶茶;柠茶:柠檬加红茶;柠水:柠檬加糖浆水;柠乐:柠檬加可乐;柠七:柠檬加七喜;咸柠七:即柠七加咸柠桔;柠咖:柠檬加咖啡,这也是香港独创;拧宾:柠檬加利宾纳......食品方面,各式多士:奶油多(炼奶加鲜牛油多士)、奶酱多(炼奶加花生酱多士)、油占多(鲜牛油加果酱多士)、西多士(炸染了鸡蛋的方包);各式三明治:蛋治(鸡蛋三明治)、腿蛋治(火腿鸡蛋三明治)、牛治(碎牛肉三明治)、蛋牛治(鸡蛋碎牛肉三明治)等等,顾客选择是否飞边,飞边就是去掉方包的边缘。茶餐厅的饭统称碟头饭,即菜配饭都在大碟子里呈上,最多见的就是加了烧鹅、油鸡、叉烧这类的烧味饭。在繁忙时段去茶餐厅一般需要搭台,搭台的意思是与不相识的人同坐一台,通常茶餐厅侍应会安排座位,让更多客人能在茶餐厅用膳。
香港很香,是清晨徘徊在无人街头,被巷尾一家蜂蜜厚多士吸引进店的香;是下午看匆匆忙忙的人,自己却身在茶餐厅慢悠悠吃暖心糖水的香;是午夜12点,依旧在外闲逛来一碗热乎乎云吞面的香。
祝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