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坑坏”你我他了!
他原本可以靠颜值,但是,偏偏要靠能力,于是,我们都被他“迷倒”。各种爱恨情仇,都因为,他整出来的那两个伟大的遗传学定律一定会在高考卷中被“权威人士”披上或神秘或怪异的面纱,捉摸不透就与高分失之交臂,哪怕只是失之毫厘。
“被吓唬”次数多了,难免使绝大多数学生望而生畏,甚至有一小撮学生退避三舍。但是,作为老师,面对必考内容,那是必须要有“明知山有虎偏要虎山行”的胆略的。只是,自己时不时会动摇好好上这一部分课的决心。因为,经验告诉我——该知识点的抽象性和学生对此的心理障碍已经注定教师不管如何努力设计课程,总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只是囫囵吞枣地掌握而无法触类旁通,而总有一部分爱挑战学生,无论你怎么应付着上课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于是,我得出的结论是教师的作用微不足道。
今天,看了学生的日记,猛然觉得,所谓“微不足道”正是说明还是有作用的。譬如,我可以一改之前噼里啪啦的填鸭式理论教学,而用自己的文字或者语言的魅力或“感召”或“激化”学生自己去获得其中规律和理论支点。
一转身便是咫尺天涯。尽管,这样相对“独角戏”和“开门见山地道破天机”,要耗时。但是,大有百家争鸣的态势。
譬如:就Tt:TT=2:1的某生物种群,自交N代与自由交配N代,求:
1.在第N代时,TT:Tt:tt=?
2.如是,这两种方式会导致该种群进化吗?
“自交”与“自由交配”是两个大相径庭的概念,如果,用填鸭式教学,一句话就完事,但是,如何在题目中区别对待并驾驭不同的解题技巧,学生通常是一头雾水而混水摸鱼。
好吧,设置一堵“墙”,让他们自己死磕去,作为老师,只要站在一边限定好时间,待到他们召唤了,再介入他们的队伍。组内达成一致意见了,学生发言或质疑,最后,一起总结。如此一来,想让他们削弱这两个概念和淡化相关的解题技巧都难。
譬如:1.Tt的豌豆自交N代后,求:
纯合子:杂合子=?并绘制相关的曲线图。
2.Tt的豌豆自交N代,逐代淘汰tt,求:
第N代时,TT:Tt:tt=?并绘制相关的曲线图。
如果往常,为了求快,我们通常告诉他们技巧,快快列出求算的公式。最后,“欲速则不达”能在此充分证明,闹得一肚子的不愉快。这次,我先努力鼓励他们一代一代求算,极度耗时,也极度考验我们的耐性。有那么两三次真的很想去提醒或是报时,最后,忍住了。当他们漂亮地建立起“数学模型”,差点害我眼泪汪汪。
经历这两次对比,我深切地意识到:教学中,越是难点,越是需要教师拿出允许学生犯错的勇气以及乐意等待和充分信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