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好友都在日更,我也耐不住了,前几天还暗暗提醒自己不要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任何言论,突然就憋不住了。
没有发现可以分组的设置,姑且把这里当做大笔记本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记录下自己看过的书和文章片段。
关于全职妈妈,自己是身临其中,太了解其中的心酸和挣扎。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全职妈妈值多少钱?》内心感动莫名,作为小众,有终于被关注到了的感慨。
文中推荐:《妈妈值多少钱》安。克里滕登 著 ;《看不见的女人》安。奥克利 著;《回归家庭》莎尼。奥加德 著
生儿育女算得上是时间上最重要的工作,但你不能把这写在个人简历上。
很多女性生育后面临的困境:社会(工作老板同事)刻板不近人情,理想员工和作为父母(完美母亲)的要求完全不相容,当一个职场妈妈生育后,意味着要抱着孩子拿着扫把和男性赛跑。
当面临工作和家庭两难选择的时候,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和文化惯性,导致妥协的往往会是女性,“男主外,女主内”是家庭生活美满的象征,女性通常被认为更有爱心更擅长育儿和处理家事。
但被剥离社会价值之后,重复繁重的育儿和家务工作,让女性感到委屈、压抑,不甘心、枯燥和不安,20年前,安。克里滕登就算过一笔经济账,对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女性来说,经济损失价值100多万美元。安。奥克利在《看不见的女人》中写到,2014年无偿家务劳动创造的价值达1万亿英镑(同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8万亿英镑),但这样的付出却不被看见。
丈夫及其老板都在免费享用妻子们的无薪劳动,劳动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妻子们干的活儿折合成钱,要远多于她们的生活费用。而男人“供养”老婆孩子----这个流行的家庭神话,使大多数妇女看不清自己是重要的经济成员和平等的婚姻伴侣。如果她们不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是劳动,就感觉不到自己的劳动果实被窃取。
做全职妈妈,你要有非常强大的内心,不顾世俗对你的眼光,你要认可你自己的价值。
在中国做全职妈妈,女方相对综合实力一定要强一些。
在家庭和养育孩子的双重压力下,女性被置于一个不可能的境地;社会期待女性可以无缝地结合好事业和家庭责任,但社会和政府却很少为女性提供相关的资源。
女性只能将自己变成一个个陀螺,转得快一点,再快一点。“既能在职场上过关斩将,又能有条不紊地照顾好家庭”这样的女性形象,通过广告、大众媒体深入人心,强调女性要培养自信,靠自己克服这些困难,这其实是一个用来管理、规训女性的幻象,这个完美且不切实际的形象,被用来给女性施加压力,让他们不断地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女性将社会的期待内化,并因此反过来不断责怪自己。
即便如此,在大多数国家,女性仍然无法逃脱生育对她们经济收入、职业发展等各个层面带来的消极影响:被歧视、遭受骚扰、被降级、被边缘化、薪酬缩水、评价下滑、更严苛的考核标准、丢掉工作、陷入贫困。
在生育面前,女性在教育、职场生涯中坚信的性别平等,似乎变成了一个破碎的谎言。
女性和雇主之间的沟通是缺席的。这是一种对现状的默认。雇主的意思是,现实和制度结构都无法改变,你必须做出改变。
不管雇主是否真正关心职员们面临的困境,就算从纯经济的、资本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些女性员工都已经投入了很多时间、教育,才走到现在事业的关键阶段,并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些雇主毫不在意的让这些女员工流失。
同样保持沉默的还有这些女性的丈夫们,我们应该尊重妈妈们做出的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女人能照顾孩子,男人也可以。
父母共享更长的育儿假,家庭内部平等分工,男性也应该有机会享受陪伴孩子的乐趣。
社会保障方面,高质量的公立幼托体系的投入,女性和儿童的保障政策,也是非常必要的。
否则,在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当代,一个不让生育的社会未来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