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到最多的就是和月亮有关的故事:嫦娥奔月、月兔捣药、吴刚砍桂树……那时候,我眼里的月亮,是一团光亮无比的大盘子,高高挂在天上。我问奶奶,为什么那个“大盘子”有时候圆,有时候弯呢?
奶奶说,嫦娥仙子生气时,月亮就是弯弯的,她要是高兴了,月亮才能圆。
我童年时对于月亮的朴素知识,都是从神话故事里获得的。一直到现在,对于这个陌生又熟悉的邻居,我依然还有许多疑问没有解开。带着心里的疑问,我翻开了《月亮》,一本以探索月亮为主题内容的科普图书。
德国作家贝恩德·布伦纳在科普读物《月亮》里,把关于月亮的科学知识与文化史融合在一起,并且文笔幽默活泼。虽然他带我们探讨的是与科学知识有关的严肃话题,但整个过程却是充满乐趣的。首先,这得益于贝恩德·布伦纳丰富的文史知识。他在书中引述的文史知识,相当全面,并且,他还带着读者共同探讨人与月亮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干巴巴地讲解科学知识。这种富有代入感的写作手法,也是贝恩德·布伦纳的科普作品的特色之一。
这本《月亮》,融汇了神话学、历史学、天文学、文化学等众多领域中关于月亮研究的资料。贝恩德·布伦纳先提出“月亮”这个天体是如何成为一个对于人类影响至关重要的文化学符号的,然后,他又列举出与月亮有关的天文学现象,并且还罗列出与月亮有关的猜想。看到这些,读者的好奇心已经被吊足了。但是,这本书的作用可不是用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而是激发出我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让我们继续对月亮这位地球邻居展开想象,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索。
通过贝恩德·布伦纳的讲述,我们了解到月亮是个“荒凉、阴暗、没有生命的天体”,它寒冷,并且布满了岩石,与神话传说里的描述完全不符。这个科学结论,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但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可是花了很久的时间呢。最初,人类先民看到天上这团明亮的东西,便被激发出艺术灵感。从远古线条粗糙的岩画到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月亮可谓是人类艺术创造的“导师”。在想象力和探索心的牵引下,人类开始构画出月球世界的图景。贝恩德·布伦纳让我们看到了神话世界、宗教信仰和天空科学中的不同形态的月亮,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人类目前对月亮的认知,虽然在不断进步,却依然不够深入。
但即便如此,在贝恩德·布伦纳看来,只要人类对于探索未知事物还具有热切的情感,那么对于未知领域的认知必然不断刷新。在《月亮》一书里,洋溢着就是这种对于探索求知的热切情感。这也是为什么会在阅读过程中心潮澎湃。可见,这本书不仅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还充满了探索的激情。这本书的浪漫调性,确实与本书的主题很搭,在贝恩德·布伦纳的笔下,“月亮”是一个象征,象征着纯洁、浪漫,也象征着探索、发现。
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其实是为了更好的进行自我了解。几千年来,人类在对月亮进行想象、研究的过程中,对于自身的生活,也进行着丰富、改变。月亮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作用,随着人们认知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着。贝恩德·布伦纳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变化的过程,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人类与宇宙万物的关系是多么密切。在诸多的未知领域和广阔的宇宙空间,人类不过是沧海一粟,而我们与月亮这位亲密友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从现代航空航天科学有了新发展之后才真正变得密切起来的。可即便是这样,我们对于月亮的所知,依然还存在巨大的刷新空间。这本《月亮》带着我们在回顾月球研究的历程,同时也对未来的科学研究提出了展望。作者不仅让我们看到天上的月亮,更带领我们把视角扩展到宇宙深处,更远的地方。
月亮,作为我们陌生又熟悉的邻居,它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关于诗歌、绘画等艺术创作的灵感,也不只是无尽的猜想与遐思。对于我们来说,月亮存在的意义便在于,它激发着人类永不枯竭的探索精神。茫茫宇宙,还有许多未知领域等着人类去发现、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