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除夕时,灯火映寒天。在这如此中国的夜晚,听窗外爆竹声声,闲坐看家人笑脸盈盈,这份中国的独特,让我们感受到农历春节的魅力。“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锦绣中国年,欢乐度春节。春节,是万家灯火共此时的神州华彩;是阖家团圆在此刻的喜乐吉祥。作为中国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不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一个文化符号,意味着家人团聚,承载着团圆、祈福与新生的多重意义,更代表着新的开始和美好愿景。
春节过年,年味情浓。贴春联、拜祖先、祭神灵,年夜饭、守岁、放鞭炮、压岁钱、走亲戚、逛庙会,闹社火、观花灯,吃饺子、食元宵,拉家常、谈交情,觥筹交错,笑语盈盈,各种习俗应接不暇,礼节虽冗杂繁琐,却严谨而有序,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气息,焕发出朝气蓬勃的光彩。年味是什么?年味是一种乡愁。《舌尖上的中国》里说“地道年味,其实都饱含着一份故土难离”。年味是一种仪式感,小时候早早地盼着大年三十,这天有承载心愿的压岁钱、烟花爆竹声的快乐、忙活一整天的年夜饭,以及雷打不动的除夕全家守岁…那些看似繁琐实则意味深远的仪式,就是满载着团圆喜庆甜蜜的年味。如今已成年,懂得家的意义与年味的绵长。年味,是看到父母额头上的皱纹日益增多,而脸上舒展着幸福的微笑;是看到孩子天真稚嫩的脸庞,充满纯洁而明亮的朝气;是祖宗神位下的袅袅青烟;是满院如火般的朵朵爆竹;是皑皑白雪中的红砖青瓦;是灯光如昼的满街灯笼;是看到阖家团圆、融融一堂的欢乐;是一年奔波、稍事休憩的停泊;是椿萱并茂、子孙绕膝的欣慰;是妻贤子孝、兄友弟恭的聚会;是家庭和睦、亲朋团聚的滋味;是幸福满满、万事如意的体会。
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是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结。世界很大,人生很长,而家很小,却是这个世间最温暖最治愈的地方。在汪曾祺的心中“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是冬日最暖的场景。家,是热气腾腾的厨房,是柴米油盐的琐碎平凡,是充满着生活气息的炊火与油烟;家,是团聚时的忘我欢歌,“一家人最要紧是齐齐整整”;家,是无怨无悔的陪伴,是绵绵不绝的思念,拥有的时候毫不在乎,在路上时又会依稀想念那夜里等待你回来的微黄灯光;家,是你受了伤可以疗伤的地方,是你可以卸下伪装不用小心翼翼的地方,是你可以痛快哭纵情笑的地方。家,是心里永远的牵挂,不管我们走得有多远,哪怕海角天涯,都走不出它的牵挂。毕淑敏说:“家啊,是理解奉献思念呵护,是圣洁宽容接纳和谐,是磨合欣赏忠诚沟通,是心心相印浪漫曲折生死相依海角天涯。”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从立春开始寓意着新生和希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也象征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即将到来。种下了理解,收获了宽容;种下了体谅,收获了和谐。新年过后就是春天,制定新年计划,展望未来,寄予新的希望和期待。这种新生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和国家层面。家是最小的国,你好了,家就好了,家好了,国就好了。寒冬已过,温暖即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将有新的开始。 万家灯火里,团圆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