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宁愿当药厂的摇钱树,也不愿意花点时间调养身体?

这个问题看似是 “选择倾向”,实则背后藏着认知、现实、生理等多重因素的交织。有一部分人并非主动 “愿意” 成为药厂的 “摇钱树”,更多是在复杂的现实中,被动或无奈地陷入了 “依赖药物” 而非 “主动调养” 的恶性循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

对“健康”的人认知偏差 重治轻防

很多人对健康的理解停留在 “没病就是健康”,而非 “主动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这种认知偏差导致:

日常忽视调养(如饮食、运动、睡眠、情绪),觉得没症状就不用管;

一旦出现不适,第一反应就是赶快找药来解决,而不是反思自己的生产方式,比如失眠吃安眠药,却不调整熬夜的习惯;便秘了就用泻药,而不懂得改变饮食习惯。

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本质上是把药物当成了“快速补丁”,而非把调养当成系统维护。

调养的“高门槛”VS药物的低即时成本

身体调养的核心是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恰恰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存在冲突:

时间成本高:需要每天抽出 1个小时坚持运动,健康的饮食需要买菜、做饭(而非外卖),规律作息需要对抗加班、社交的诱惑 —— 这些对 996 的牛马群体群体来说,几乎是 “奢侈品”。

效果滞后且不明确:调养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如免疫力提升、代谢改善),可能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显现;而药物的效果往往是即时的(如止痛药 10 分钟起效、退烧药 1 小时降温),这种 “立竿见影” 的对比,让人们更倾向于选择 “快速解决问题”。说实话中医里有很多绝技能达比药物还要快的效果,只是你没有缘份遇见罢了。

知识门槛高:调养需要学习健康知识(如不同体质的饮食搭配、运动方式方法),但多数人缺乏系统的健康教育,不知道 “该怎么调”,反而觉得 “吃药更简单省事”(医生开什么就吃什么,你说自己是不是小白鼠?)。

医疗体系与商业环境的“隐性引导”

这个问题已经是圈内人心照不宣的事情:

医疗模式侧重 “干预”:现代医学的优势在于疾病的诊断和急性治疗,医生往往更关注 “用药物控制指标”(如血糖、血压),而非详细指导 “如何通过生活方式改善根源”。例如,很多高血压患者会收到 “按时吃降压药” 的叮嘱,但很少有人得到 “每天走多少步、少吃多少盐” 的具体方案。

药物宣传的 “过度渗透”:药厂通过广告、科普(实则营销)不断强化 “药物能解决问题” 的印象 —— 比如感冒药广告强调 “快速缓解症状”,保健品广告包装成 “懒人养生神器”,反而让人们对 “无药调养” 的信任度降低。

医生理本能:对痛苦的即时逃避

身体不适时(如疼痛、焦虑、疲劳),人会本能地想 “立刻消除痛苦”。“思一劳得永逸,于理不通且无实可验”。药物的作用正是直接对抗这些不适(如止痛药阻断疼痛信号、安眠药抑制神经兴奋),而调养则需要 “先忍受短期不适,换取长期改善”(比如运动初期的肌肉酸痛、戒糖初期的烦躁)。

这种 “即时满足” vs “延迟满足” 的博弈中,前者往往更容易胜出 —— 就像没人愿意 “先饿三天再慢慢吃饭”,而是更想 “立刻吃到东西缓解饥饿”。

不是 “愿意当摇钱树”,而是 “被动陷入惯性”

本质上,人们并非故意依赖药物,而是在认知不足、时间紧张、即时痛苦的多重压力下,形成了 “用药物快速应对问题” 的惯性。你是不是觉得这些人好可怜?

而调养身体需要打破这种惯性,付出更高的时间、精力和认知成本 —— 这并非 “不愿意”,更多是 “没条件” 或 “没意识到需要”。你是不是也经常找这样的借口?生活是有方法的,如果你每天用零碎的时间也可以做的到,想学习的找我交流。

当然,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 “调养的价值”(如年轻人开始关注 “早睡”“轻断食”),但这需要整个社会对 “健康认知”“生活节奏”“医疗引导” 的共同调整,才能让 “主动调养” 成为更轻松的选择。


你会选择吃药还是调养? 单选

吃药

调养

边吃药边调养

本期内容参与评论有机会获得植物草本手工香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