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学了麻黄升麻汤和干姜芩连人参汤,还有鹿茸、玉竹的药性,今天的条款都跟“下利”有关,所以就先谈谈在伤寒里下利的在各个经中有啥区别,然后在厥阴里的调调,最后学通脉四逆汤这个方剂,这个在少阴篇里也有学到,两者区别主要是少阴和厥阴的调性底色不同,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都是回阳救逆的方子。
一、下利的归类
1、前五经的下利:
太阳篇里的下利,用逆流挽舟法,要把表邪推回去才能够处理得好。葛根芩连汤证。葛根汤。
少阳篇里的下利,必须要调畅少阳的气机,才能够让这个肠胃的情报恢复正常。
太阴篇、少阴篇里的下利,我们要温脾阳,温肾阳,要驱寒。
2、 后代把下利根据寒热分为:比较虚冷的叫泄利,比较热一点的叫痢疾。而仲景爷爷在处理下利时,并没有把泄利和痢疾分得很清楚,而是混杂地来谈下利的,在以下要讲的厥阴篇条文时可以看出来,还比如说太阳篇的葛根芩连汤证可以算在泄利,也可以算到痢疾。
泄利:四逆汤证,白通汤证,理中汤证
痢疾:太阳篇的黄芩汤证,少阳篇的大柴胡汤证,厥阴篇的白头翁汤证
而我们要从仲景爷爷看问题的角度来思考,开方会更顺手。比如在厥阴篇,仲景爷爷对于下利,他只以厥阴病的角度来看,只看这个下利的厥热胜复性,所以条文的内容是看得出厥阴寒热错杂的调性。
二、360条--369条的学习小结
1、生命之基础:保胃气,存津液。
2、人体的自我保护模式,当身体很虚下利不止时,身体会很努力想保护住自己最重要的器官,那最重要的器官就是人的脑和心,所以人得阴证的时候,往往到最后还在热的就是脑和心。就形成了像阳气上脱的一种画面出来。热多了会烧坏血分(血不够烧了,津液也虚了),血分里有太多热,所以会便脓血。可用柏叶阿胶汤。
柏叶阿胶汤方:柏叶三两 阿胶二两 干姜二两(炮) 牡丹 三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干姜是温中焦脾胃的,而炮过的干姜就变成止血药了。
牡丹皮是又凉血又通血。
3、 白头翁汤证的下利,的确是厥阴病的分支,可以用在厥阴肝经上面。
4、 典型的厥阴病下利:下利而脉沉弦,下重也。就是直肠会肿起来,患者会拉完大便还是觉得拉不干净,觉得很不清爽。
5、 痔疮也是厥阴病,也适用白头翁汤。
6、 脉大,脉跳得比较汹涌的时候就是病邪在进展的时候,所以病会越来越严重的过程中脉象会比较明显。而病邪在退的过程脉会比较平和。邪实的时候也会脉大。阴证里最危险的大脉是脱阳的脉。而脱阳时候的脉象也不是唯一的,会有许多种可能。
7、 患者脱水,不能用附子剂,也不能用灸法,因为补不进去反而会脱阳。在古代是蛮难处理的问题,在现代脱水问题直接注射生理盐水就好。
8、 脉绝:阳气耗尽会脉绝,阴阳分裂会脉绝,津液不足会脉绝。
9、 人体电解质的作用:体液中的各种无机盐,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和蛋白质都是以离子状态存在的,称为电解质。一是维持体液渗透压和水平衡,二是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三是维持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四是维持细胞正常的物质代谢。
脱水的人,体内的电解质是混乱的,在现代,可以直接注射生理盐水,然后吃生脉散来复脉,吃五苓散来恢复电解质平衡。
三、厥阴篇370条通脉四逆汤,少阴篇在317条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出者愈。
回阳救逆的方子,没啥多说的了。宋本方里都没有加人参,实际上还是加二两党参更好,四逆汤一样。
本来还有些感悟想写,可是刚听了一首歌之后,空白了……那今天就先这样吧,我继续和JT去约会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