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是一部好片子,今日一见,以前的青春片的票价都浪费了。这几年有什么值得一看的青春片?
七月与安生,一部就够了。
当然,这部片类型有点不像青春片,具体点说,应当是爱情人生片,只不过是在人生青年时期发生的故事。
爱情嘛,两个女生,七月和安生,各自在后半程交换了人生。从初中相识,到后来分别,一辈子的朋友,或者说互相爱慕对方。用闺蜜来形容她们的关系是不严谨的,英文译名灵魂伴侣则恰如其分。
两个互相爱慕的灵魂,到了最后过上了对方的生活。到底是七月爱家明更多一点,还是安生更喜欢家明,其实都不是,在伟大的灵魂牵引面前,普通的男欢女爱。什么男孩子又帅又温柔,有责任有担当都是不值一提的。
所以说最后七月看得很清楚了。让家明逃了婚,自己闯荡天涯,普通的小镇生活,夫妻小爱在人生大爱的趋势面前不可阻挡。
所以这样说家明是她们俩关系的绊脚石喽?或许是吧。本来很喜欢你,但是你却被别人勾走了魂,绕了一圈,花费数十年,才发现两种东西截然不同,被绊脚石狠狠绊了一跤,十年如一日躺在床上的感觉,恐怕很类似吧。
当然,绊脚石就是为了推动故事发展的。绊脚石最后发展成怎样了,也没人关心。为什么家明会这么爽快答应呢,逃走之后独自一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我们不得而知,我们也不想知道。
七月和安生的纯洁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两个孤独的灵魂,碰撞到一起,一人先走了,另一个人带着她的意志和精神活了下去。这和一眼看得到底的结婚生子的传统婚姻比起来,简直不要令人太感动。
这是本部片不像青春片的另一个属性,把人生讲得如此精彩,尽管只有短短几年,她俩似乎过了好几个世纪。曾经浪迹天涯的你,如今成了我。
这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有一句话深得人心,我们长大以后就变成了我们曾经最讨厌的人。深入分析一下,七月对流浪开始的排斥,后来的冲突,最后的亲身体验,可见此言不虚。
我们之所以在小时候讨厌某类人,某种生活,大概是眼界的限制吧。以前的人,单纯善良,但一辈子都在一个地方生活,眼界难免狭窄。教育子女的时候难免把自身观点强加在子女身上。
小时候对流浪天涯的人没什么好感,不好好读书的,终究难以过上好的生活。直到去体验之后才发现,原来旅行和流浪这么有魅力。对什么东西越排斥,当走近之后,了解到原来这么好玩,一下子逆转了印象。
所以,当自己以为自己成为了小时候最讨厌的那种人的时候,不需要有什么好遗憾的。你的身体,潜意识都接受了,放下过去的成见才是正道。大不了反过来想,小时候天真无知,愚蠢才是该谴责的,现在自己的模样才是最满意的。
所以七月满意了,所以安生满意了。郁闷的只有家明一个人了,没有办法。
家明输在了他做不了选择这件事上,他到底是更喜欢七月,还是安生,他自己也不知道。在必须二选一的题目上,他偏偏选择不一个不选。成就了她们俩,牺牲了自我,在影片里看起来,很伟大。
这毕竟是文艺作品。一条岔路口,始终不选,最后遗憾的只会是自己。人生就是各种选择碰撞的随机结果。
那么最后,现在的年轻人,稳定和漂泊,你们选哪一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