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读到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里《百问简答》这篇文章时,有段对话,感受颇深。有老师问李镇西老师,每天超负荷工作,没有时间专业成长。老师是这么回答的:从来就没有专门的“专业成长时间”,任何人都不可能为年轻教师成长而提供“思考”和“静下心好好读书”的“专门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本身就是每天对各种琐事和意外情况的处理,所有的成长都是在困境与夹缝中完成的。思考也好,学习也好,都是一种习惯,而不是一项需要“专门时间”完成的任务。
我也赞成李镇西老师的观点。作为学校的一名青年教师,有义务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但是没有人为你个人的成长买单。青年教师能够成为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经常外出培训和对外交流,这些都何其有幸,作为老师,荣幸之至,但是大多老师都是普通的一线教师,没有那么多“被培养”的机会。但我们并不能因为学校不培养,或者工作太过忙碌而放弃自我成长。简单点说,成长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正如李老师所言,所有的成长都是在困境与夹缝中完成的。
回想过往,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但凡当初自己的处境好一些,我想也绝对不会有今天的自己。刚参加工作,半路接手了一个班级,无论我怎样努力,学生的成绩还是一落千丈。对于刚毕业的我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意味着在教书这个行业,我是无法立足的。那时候,校长甚至怀疑我的本科学历,也得不到家长的认可,无论我怎样努力,几乎无缘学校的各项评优树模,一度,我对于教师这个行业充满了敌意,甚至想到了逃离。
后来,机缘巧合,换了一个班级,学生成绩从原来的平平淡淡一跃成为全校成绩最好的一个班级。加之,每年参加市里举办的教师学科能力竞赛,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渐渐地得到校长、家长的认可,连续几年占据学校各项模范荣誉。外部环境一步一步变好,而内部环境却在不断恶化,随着教学经验的累积和学生成绩的上升,加上自己平时喜欢读书,在教育教学上越来越得心应手,自然引起一部分同事的排挤。连续几年,学生的成绩处在高发期,而我自己却处在低谷期。我再度想逃离教书这个行业。
当无处可逃时,只能迎头面对一切困境,这是最好的办法。三年前,我决定以语文湿地老师陈晓东为榜样开始日更千字文。可以说,在这三年中,吃尽的苦不仅仅是写作上的枯竭,更要面对身陷各种现实困境中。我决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用三年的阅读与写作,打开了一扇独属于自己的教育生活之门。如今,无论是处理教学问题,还是面对其它事情,我都能游刃有余,用三年沉潜出一个全新的自己。现在偶有文章发表时,大家看到的是一个风光的你,从来无人问津那些没日没夜读书与练笔的日子。正如那句歌词一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相信,在经历了无数场“暴风雨”过后,天上的七色彩虹总有一条属于你。
现在的我,可以说做人处世更加从容,对于名利更加淡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努力过后,我甚至遵从“宿命论”,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一切的名与利都是外在,现在的我,少了那些不必要的聚会,多了独处和读书的时光。
当深陷困境时,曾经无限憎恨过那些在背后“挖墙脚”的人们。现在想来,倒是要感谢那些人的成全,如果没有他们曾经的“步步紧逼”,我也不确定自己是否一定要成长为今天的样子?都说要成长就要跳出生活的“舒适区”。可当人们真正生活在“舒适区”的时候,谁都不愿意跳出。当我们身处困境中时,总有一些人逼迫我们,一步一步离开自己的“舒适区”,的确,曾经的那段日子现在回想起来也并不舒适,好在我以自己的方式熬过来了。我经常对自己说:“当人们拿神标准来要求你如牛一般工作的时候,最终我们只能成为神一般的‘牛人’。”曾经所有的逆境,原来都是为了成就今天的自己。
经过近三年的读书与写作的历练,自己此刻的心胸和眼界更为开阔,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当我开始对所有的不幸都予以理解和包容时,无数的幸运慢慢向着自己靠拢,对,越努力,越幸运。现在,并不是单纯为了专业成长而学习,而是学习早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并深深地镶嵌在生命中。不知在什么时候,自己早已将努力纳入人生旅途。
现在,每当有人问起我哪来那么多时间时,我总告诉他们自己在凌晨五点——七点做的事情。五点到六点是早上阅读的时间,这段时间阅读效果出奇得好,而后六点多踏上驶往学校的第一班公交。在公交车上,所有的时间几乎都用来学习,要么读书,要么码字,要么学习吟诵……总之,公交车上成了我写作的落脚点,到达学校时,我已经完成了当天一半的学习任务,每天如此,三年来也就炼成了写一篇小文一蹴而就的速度。
因为在农村学校,中午不能回去,所以中午有大片的时间。这段时间,当别人都在午休时,我的午休时光要么读书,要么写文,要么在线上听老师的微课,三年如一日。下班后,当别人活跃在与朋友的各种聚会中时,我的大多数时间在线上听课亦或读书。总之,八小时之外的自己,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除了写作还是写作。
曾国藩说,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如果说,我曾经的运气不够好,那么现在的一切都是靠读书来转变。因为读书,慢慢接触到优秀的人群越来越多,身边的榜样也越来越多,在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朋友、老师值得我向他们学习,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有多优秀,因为周围优秀的人们比比皆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世间所有的困境和磨难,都是为了成就你而来的。最重要的是在困境中,我们选择的是消沉,还是迎难而上?有人说,不撞南墙不回头。事实证明,再坚硬的南墙也是可以用我们坚定的意志和执着的追求撞开的。青年群体,在任何时候、任何团体都是主力军,我们不能因为团体组织不培养而放弃自己的成长。
孔子曾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意思是说,年轻人是可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一个人如果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名望,这样的人也就不值得敬畏了。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最好的成长时机。
亲爱的青年老师们,不要再为处在困境中而懊恼抱怨,意志消沉,所有的磨难都是来考验你的。殊不知,在困境与夹缝中,才是一个人成长的有利环境。诗酒趁年华,趁着年轻,趁着在困境中,趁着所有人都在严格地要求你,趁着还有人“监督”你,赶快行动,步入成长的轨道吧。成功的路上其实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很少。我也始终相信,越努力,越幸运,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2020年4月9日